山东法制传媒网:(李欢 宁佳丽)窗外阴雨连绵,泾阳法院郭梨娟法官却没有丝毫午休的倦意。她的面前,是一份刚刚达成调解协议的离婚案卷,而她的心头,萦绕的却是那对执意分开的花甲老人从激烈对立到平静“分手”的画面。
这是一桩让她皱起眉头的案件。案子的当事人,是一对年过花甲的再婚夫妻。他们各自走过半生,带着各自的儿女重组家庭——妻子有两个儿子,丈夫有一儿一女。本该是儿孙绕膝、共享晚年的时光,却因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琐碎积怨,让这段婚姻走到了悬崖边缘。
“清官难断家务事”,更何况是两位心意已决的老人。开庭前,郭法官就尝试过调解,她苦口婆心,从晚年幸福相伴的重要性,说到家庭和睦的珍贵。双方的代理人劝过,亲戚朋友说过,连他们各自的儿女也都加入了劝和的行列。可两位老人像是两座对峙的山,谁也不肯退让半步。
庭审现场,矛盾彻底爆发。妻子满腹委屈,诉说多年来自己在家辛劳付出,却感觉丈夫“不顾家”;丈夫情绪激动,觉得自己孤身在外打工,为这个家付出了全部,却得不到理解,甚至对妻子发出了威胁的言语。场面一度令人揪心。
法槌,本可就此落下。但郭法官犹豫了。一纸冰冷的判决,或许能了结一桩案件,但能化解这长达数年积累的心结吗?会不会激化矛盾,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看着窗外渐密的雨势,她决定,再试着调解一次。
“不能让他们带着更深的积怨离开法院,这个心结还是得解开。”抱着这样的信念,尽管已到中午下班时间,郭法官还是留住了没有离开的一方当事人。顾不上吃饭和休息,她换了一种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法条说教,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引导当事人打开心扉,说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话匣子一旦打开,坚冰便开始出现裂痕。看到一方态度有所松动,郭法官立刻抓住时机,拿起手机联系另一方。考虑到对方情绪依然激动,加之天气恶劣、路途遥远,她没有要求对方冒雨赶来,而是选择了微信进行“隔空”调解。
一条条信息,在法官的手机上与双方当事人之间往来穿梭。这头是释法明理,分析利弊;那头是倾诉抱怨,提出要求。郭法官就像一个精准的“路由器”,传递着信息,也过滤着情绪,耐心地寻找着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终于,在耐心的沟通和引导下,雨声渐歇时,事情迎来了转机。两位花甲老人,在法官的主持下,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达成了一致:同意和平分手,共同存款也达成了分割协议。没有当面的争吵,没有情绪的再度失控,一场持续多年的家庭争端,在法槌落下之前,悄然落幕。
当当事人带着调解协议书离开法院时,郭法官紧锁了一上午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她解决的不仅仅是一起离婚纠纷,更是在两位老人的人生晚景中,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纷争,为他们各自的晚年安宁的生活铺平了道路。
窗外,雨后的天空渐渐明朗。这起花甲夫妻的离婚案,没有绝对的输赢,只有圆满的解决。它生动诠释了,司法不仅是明断是非的尺度,更是修复社会关系、传递司法温情的艺术。在郭法官身上,“司法为民”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伏案调解时的坚持不懈,是下班后依然在线的沟通耐心,是那场秋雨过后,为两位老人内心深处带去的理解与温暖。(作者:陕西泾阳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