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何博伦)法治的尊严,在于判决的落地;司法的温度,藏在执行的细节里。近日,吉林省通化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历经多番沟通协调、依法施策,成功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不仅为申请执行人张某追回11万元欠款,更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法院破解执行阻力的坚定决心,用司法力量守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事情要从一起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说起。王某因生活急需,向张某借款11万元,双方明确约定了还款日期及利息。然而还款期限届满后,王某却迟迟未履行还款义务,张某多次催要无果,无奈之下将其诉至通化县法院。考虑到双方此前并无深怨,为减少诉累、化解矛盾,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法院依法引导双方通过诉前调解达成协议,王某承诺在约定时间内分期偿还欠款。本以为纠纷就此平息,不料调解协议约定的还款期限过后,王某再次失信,始终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案件被迫进入执行程序。
案件移送执行局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梳理案情,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查控机制,全面排查被执行人王某的财产线索。最终,查控系统反馈王某名下登记有一套住宅,这成为案件执行的关键突破口。
法官随即与王某取得联系,电话中王某态度温和,主动表示愿意与申请执行人和解,分期履行还款义务,唯一诉求便是希望法院不要查封其名下住宅。考虑到王某的实际诉求及案件化解的可能性,法官同意给予其一定的履行期限,并多次通过电话沟通还款细节。然而,王某却始终以“在外地办事”“工作繁忙”“腿脚受伤行动不便”等理由推脱,迟迟不到法院配合办理相关手续。两周时间里,法官多次拨打电话联系王某,起初还能勉强接通,后来王某干脆拒接电话,采取消极躲避的方式对抗执行。
为打破执行僵局,法官在一次偶然接通的电话中,明确告知王某必须在周一到法院配合做笔录、协商还款事宜,否则法院将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但到了约定日期,王某再次失信,并未如期赴约。面对王某的一再拖延和消极对抗,法官意识到单纯的沟通劝导已无法推动案件进展,必须依法亮剑,彰显司法权威。法官随即向王某发送短信,明确告知其躲避执行的法律后果:“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规避、抗拒执行,法院将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等强制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现责令你立即到院配合执行,否则法院将依法处置你名下的不动产,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由你自行承担。”
短信发出后,王某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前的侥幸心理彻底瓦解。当天下午,王某主动联系承办法官,表达了愿意立即履行还款义务的意愿,并火速赶到法院。在法官的主持下,王某与申请执行人张某重新达成和解协议,当场支付了部分欠款,并就剩余款项约定了明确的还款计划及保障措施。至此,这起历时数月、一波三折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得以顺利执结,申请执行人张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
这起案件的成功执结,正是通化县法院执行局“耐心沟通+依法施策”工作理念的生动实践。执行法官既充分考虑被执行人的合理诉求,给予其主动履行的机会,又坚决对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的行为说“不”,以法律为武器,依法强制被执行人履行义务。这种刚柔并济的执行方式,既破解了执行难题、维护了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让司法的尊严在每一个执行细节中落地生根,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筑牢了坚实的执行根基。(吉林省通化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