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灵活就业人员“多缴多得”的含义是什么?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社会 > » 正文

山东郯城县:非遗文化“点亮”乡村振兴“大火种”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柴继田 杨永涛)山东省郯城县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制保存、静态传承的旧观念,以文旅结合、产业接链、跨界融合等方式,不断激活“非遗”产业开发要素,有效“点亮”乡村振兴的“大火种”,让文化遗产传承“火”起来,让农村经济“活”起来。
 
  政策+舞台 释放“非遗”文化魅力
 
  “寻找优秀地方文化的共鸣点,让年青人了解柳琴戏、喜欢柳琴戏、传唱柳琴戏,让传统老戏曲服务农村新生活!”2020年9月,中国(郯城)柳琴戏首届文化艺术节在郯城县花园镇隆重举办,郯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郝玉芳现场表达了对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殷切期望。
 
  ‘拉魂腔进了庄、茶不思饭不想、男女老少魂拉去、看了上场接下场!’这是描述柳琴戏在郯城曾经的辉煌历史。围绕让“非遗”项目干有市场,让“非遗”文化后继有人,郯城县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意见》等文件,在花园镇建设了柳琴戏文化广场、柳琴戏陈列馆和金兰剧场,建立了柳琴戏传承保护协会,13支民间柳琴戏剧团争相走上舞台,给新农村增添了一道道别样的文化色彩。
 
  为加快振兴乡土文化,县里还开设了“非遗”竞赛擂台,连续五次在红花镇举办了中国结编织大赛,四度在庙山镇举办了“乐泉杯”二胡制作工艺大赛。同时,积极开展业内专家和“非遗”工作者学术研讨活动,表彰“非遗”功勋110人,发放奖励资金15万元。
 
  传承+创新 注入“非遗”艺术活力
 
  “传承“非遗”表现形式,创新艺术表现内容。”这是郯城县借助“非遗”资源繁荣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举措。
 
  用“非遗”技艺展现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播红色沂蒙文化。围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郯城县积极开展“唱沂蒙”“演沂蒙”“塑沂蒙”“剪沂蒙”多门类“非遗”创作活动,用竞赛、征集、展览、展演、交流等多种形式,吸引全县5万多名群众参与到“非遗”创作中来,仅2021年,当地就完成各类艺术精品创作300余件,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流传到农村大街小巷。
 
  为搞活乡村传统文艺,县文化部门还多方招揽艺术人才,吸纳会唱柳琴戏、会说大鼓书和渔鼓书等有才艺的村民加入到送戏下乡演出队伍,在谋求市场发展空间的同时,不断开展文艺创作,传播“非遗”文化。近两年,送戏下乡文艺团队以宣传惠农政策和先进典型为体裁,先后创作了《四季花开》、《开锁》、《唐小鸭和猪九戒》、《沂河春晓》、《圣贤会》等一大批原创节目,这些节目,在全县巡回演出1000多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文化+产业 激活“非遗”经济潜力
 
  “现在已经开发出来600多个花色品种!”在红花镇,原本躺在收藏馆里的”中国结“如今已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法宝”,这里已有3万多人走上了结艺致富的道路,短短十几年时间,这个镇诞生了35个“中国结”生产专业村,创下年产值18亿元的惊人数字。
 
  在实践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郯城县有效地将“保护负担”转变为“资源优势”,推动实现了“文+产”深度融合,让“红花中国结之乡”、“庙山二胡小镇”、“郯国古城”等一批文化旅游综合项目“点点开花”。鲁南五大调、柳琴戏和木旋玩具等“非遗”所蕴含的优秀文化正在为旅游产业、规模化农业、手工艺产业开发增加深厚内涵,引领着经济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双赢齐飞”。
 
  樊埝村木旋玩具已形成10大类600多个花色品种;沙窝木版年画、岳庄二胡正俏销电商平台;郯城琅琊草编打入欧美、亚非、澳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市场;高峰头镇工艺柳编带动千个专业户致富······。郯城县正在将“非遗”文化的“点点星火”,转变成一组组乡村振兴的经济信息。(山东省郯城县高峰头镇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