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方位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精心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体制机制,全力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作为时代的先锋力量,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应勇立时代潮头,以长效融合为笔,饱蘸思想、行动、制度的浓墨重彩,精心勾勒,推动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绘就一幅气势恢宏、底蕴深厚的精神文明新画卷贡献更磅礴的力量。
溯源经典,借理论研习筑牢美德融合根基。党员干部需将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的学习深度融入日常,充分借助“三会一课”的庄重严肃、主题党日的鲜明特色、专题讲座的专业深度,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研习经典著作与党的重要论述。从《论语》的“仁爱”思想中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明晰当代道德规范。通过沉浸式的理论学习,深刻领悟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的价值内核,将其内化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为后续工作筑牢坚不可摧的思想根基。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鼓励党员干部敞开心扉交流心得,相互学习借鉴,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自觉。
躬行践诺,以实干担当助推美德岗位融合。在日常工作中,党员干部要把“为民服务”的传统美德与“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切实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面对群众诉求,以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倾听,以雷厉风行的态度积极回应,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在处理民生问题时,主动担当作为,秉持“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工作理念,不推诿、不拖延,以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群众的信赖与赞誉,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参与社会治理时,党员干部也应充分发挥传统美德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倡导文明新风尚时,以身作则,带头践行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等良好习惯,如同一颗颗火种,点燃身边群众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积极挖掘和宣传身边的道德模范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群众的道德自觉,凝聚起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立制护航,依科学考评实现美德长效传承。除了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践行,党组织更要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精心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将党员干部践行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的表现全面、科学地纳入绩效考核与评先评优体系,制定清晰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从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社会贡献等多维度进行量化评估。对在道德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给予隆重的表彰奖励和优先晋升机会,让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积极投身道德实践;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批评教育,督促其限期整改,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强化党内监督,充分运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载体,对党员干部的道德行为进行全面监督和客观互评。拓宽群众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多种便捷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定期收集群众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工作策略,确保传统美德与公民道德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
作者:贵州省从江县 梁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