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大王庄中心小学在校内开辟“油杏种植园”,班级“绿植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启“责任田”种植活动,开展“红薯飘香”、“油杏采摘”、“小花生”等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巧妙地将各学科知识融合为学生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体验。
1.校内劳动基地开发实践
(1)选址与布局
学校操场南,原先危房拆除,有一块约800平方的空地,学校广场南有两块200平方的绿植带,这些地带相对空旷且阳光充足为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而且位置与教学楼距离适中,既便于学生前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又避免了因过于靠近教学区而产生的噪音等干扰。
基地整体布局按照功能进行划分,主要设置了种植区、工具存放区。种植区进一步细分为蔬菜种植区、油杏载植区和花卉种植区。例如,蔬菜种植区种植了白菜、萝卜、茄子、辣椒、黄瓜等常见蔬菜;油杏载植区栽植了60棵5年油杏树;花卉种植区则种植了向日葵、香满园等观赏花卉。工具存放区用于存放各类劳动工具,如锄头、铲子等,方便学生取用和归还,同时也便于对工具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2)设施配备
为了满足学生在劳动基地的实践需求,配备了丰富且实用的设施。在劳动工具方面,购置了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小型锄头、铲子、耙子等。灌溉设施是保障作物生长的关键。基地采用了先进的滴灌系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基地还配备了一些辅助设施。例如,在种植区周围设置了标识牌,让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农作物的相关知识。
(3)基地管理与运作
为确保劳动基地的有序运行,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在日常管理方面,明确了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巡查和维护工作。及时巡查作物的生长情况、灌溉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劳动工具是否齐全等。如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制定了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要求学生在进入基地前必须接受安全教育,了解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全程陪同,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4)学生参与机制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基地活动的积极性,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参与机制。首先,根据班级数量和基地面积,划分了班级责任田,每个班级负责一块特定的种植区域,让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责任区有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种植过程中,各班级学生在班主任和劳动课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作物的种植、养护和收获。
劳动时间安排上,每周安排固定的劳动课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愿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如浇水、除草等。在收获季节,学生们将自己种植的蔬菜和水果进行采摘,并与同学们分享。这不仅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和成就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分享意识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学校还会组织“油杏采摘”等活动,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过程中的故事和经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
2.走廊绿植角的开辟与利用
学校选择了教室走廊窗台位置作为绿植角的所在地,不会对教室的主要教学活动区域造成干扰,能保证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会因绿植角而分散注意力。角落通常有自然的空间边界,便于集中摆放绿植,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特色的区域,打造出一个小型的绿色生态空间。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能力有限,选择了一些易于养护的绿植。例如,绿萝、吊兰、多肉等,这些非常适合教室种植的植物,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光照和水分的要求相对较低,即使偶尔忘记浇水,也不容易枯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绿植的养护过程中,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照顾一定数量的绿植。在时间安排上,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对绿植进行简单的养护,如浇水、观察生长情况等。每周安排一次较为全面的养护活动,包括施肥、修剪等。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养护知识,劳动课教师会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学内容包括植物的生长习性、浇水和施肥的方法、病虫害的防治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养护绿植,提高绿植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3.特色劳动课程开发与实践
(1)油杏栽植课程与劳动实践
养护管理:在油杏树的生长过程中,学生们承担起养护的重任。春天剪枝、开花授粉,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调整浇水量;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减少杂草与油杏树争夺养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按照指导进行施肥,如花期前施氮肥促进花芽分化,果实膨大期施磷钾肥提高果实品质。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仔细观察油杏树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学习并运用简单的防治方法。果实采摘:到了油杏成熟的季节,学生们手持采摘工具,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实摘下。在采摘过程中,他们学会判断果实的成熟度,轻拿轻放,避免损伤果实和树枝。采摘后的果实进行初步筛选,按照大小、色泽等标准分类,到集市上去卖油杏,体验从种植到收获的喜悦。
(2)花生种植课程与劳动实践
整地播种:学生们使用锄头、铲子等工具,对土地进行深耕、耙平,然后按照一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播种。田间管理:花生生长期间,学生们定期进行中耕除草,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生长。根据花生的生长需求,合理浇水、施肥。收获晾晒:花生成熟后,学生们用工具将花生植株从土壤中挖出,抖落根部的泥土,然后将花生晾晒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3)红薯种植课程与劳动实践
育苗扦插:学生们参与红薯育苗工作,将红薯种薯放置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待发芽后,选取健壮的薯苗进行扦插。扦插时,学生们按照一定的角度和深度将薯苗插入土壤中,浇足定根水,确保薯苗能够顺利生根。田间管理:在红薯生长过程中,学生们定期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工作。同时,根据红薯藤蔓的生长情况,进行提蔓、打顶等操作,控制藤蔓生长,促进块根膨大。学生们还需要关注红薯的病虫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收获储存:红薯成熟后,学生们用工具小心地挖掘红薯,避免损伤块根。收获后的红薯进行挑选,将有损伤、病虫害的红薯挑出,将完好的红薯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了解红薯的储存方法和注意事项。
(4)白菜种植课程与劳动实践
播种间苗:学生们在整理好的土地上,按照一定的间距进行白菜播种,可以采用撒播、条播或穴播的方式。待白菜出苗后,根据生长情况进行间苗,去除过密、弱小的幼苗,保证每棵白菜都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田间管理:白菜生长期间,学生们定期浇水、施肥,保持土壤湿润、肥沃。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如发现菜青虫、蚜虫等害虫,及时采取物理或生物防治方法。在白菜结球期,学生们需要特别关注白菜的生长情况,适当增加施肥量,促进白菜结球紧实。收获整理:白菜成熟后,学生们用刀具将白菜从根部砍下,去除外层的老叶,将白菜整理干净。收获后的白菜可以进行简单的储存,也可以用来制作泡菜、腌白菜等美食,体验劳动成果的多种用途。
本研究围绕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展开了深入的实践探索,通过校内劳动基地开发、教室绿植角开辟以及油杏、花生、红薯、白菜等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理论层面,我们梳理和整合了相关教育理论和政策依据,为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明确了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实施方向。在实践方面,校内劳动基地的精心规划与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实践空间。从基地的选址布局到设施配备,再到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学生参与机制,都确保了劳动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学生在基地中亲身体验种植、养护等劳动过程,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和对劳动的热爱。
教室走廊绿植角的开辟,虽空间有限,却成为了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培养观察力和责任感的微型天地。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绿植选择,以及科学的养护管理和分工,让学生在照顾绿植的过程中,学会了观察、思考和承担责任,同时也为教室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氛围,促进了班级凝聚力的提升。
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是本研究的重点成果之一。油杏、花生、红薯、白菜等课程,从课程目标的设定、内容的精心编排,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以及全面的教学评价,形成了一套完整且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资源开发为劳动教育项目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学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能够在一个项目中体验到多个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在学生能力提升方面,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熟练掌握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能够正确使用各种劳动工具,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本论文系临沂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探索》(立项编号:20232X042)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赵万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