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在2021年2月25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牌子被换成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统一负责乡村振兴工作的机构由此正式启动。这一举动充分表明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这一艰巨任务后,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全面提上了议事日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目前,农村问题仍然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例如人才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基层组织力量涣散,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构建新型乡村共同体。
乡村振兴,要立足“人才振兴”,实现“生活富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对人才的渴求: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为乡村带来新技术、新思路、新理念,使农村经济紧跟时代步伐发展。然而当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大量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出现乡村智库“空心化”,既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更使得乡村振兴面临巨大阻力。究其原因,乡村缺少人才成长的土壤,难以满足人才施展抱负的愿望。因此,政府方面要多措并举地引导人才去农村舞台磨炼自己,要营造优惠力度强,容错包容度高的创业环境,并努力提供完善的政策软环境,创造适合人才成长的好氛围,真正激发人才活力,挖掘乡土实用性人才,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基层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实现乡村的人才振兴。
乡村振兴,要立足“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振兴产业,就是要做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即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智能化、产业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选优育强乡村特色农业,以农业示范基地为基础,用好地方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围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选优培育壮大乡村特色农业,推动乡村特色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使用乡村龙头产业。依托品牌推广,强化品牌营销,积极发挥乡村龙头产业的作用,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走市场化道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延展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旅游、餐饮服务业,实现三产融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充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和区域特色文化,加大技术投入,完善现代化农业设施建设,用全域旅游新理念发展乡村旅游业。围绕“度假+修养+健身”康养旅游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整治,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景观、地域风情、节庆民俗、乡间野趣等,打造出特色生态旅游景点,观光型、休闲型、民俗文化体验型旅游精品,形成融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新格局。
乡村振兴,要立足“组织振兴”,实现“治理有效”。组织振兴就是要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基层组织堡垒,让党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发挥基层党建引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乡村治理科学化。而如果基层组织涣散、软弱,就会造成治理水平的滞后,进而导致基层组织问题的产生。因此,我们要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强化基层党建政治功能,推进基层党建下沉,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此刻,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口,要在立足国情农情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打好乡村振兴的“组合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任务。(作者:贵州省从江县司法局 欧燕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