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当“好好生活”竟要铤而走险:从几起诈骗案看年轻人的生存与迷失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何蔚林: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烟火气”,更要走出“创新路”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乡村振兴非一朝一夕之功,需以敬畏之心读懂乡村肌理,以创新之勇激活内生动力,在传统与现代的激荡中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深耕“土特产”,锻造产业“金钥匙”
 
    一是向特色要效益。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大文章。避免盲目跟风,深挖地域唯一性,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让“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二是向融合要空间。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三是向科技要动能。以智慧农业破解“靠天吃饭”,推广良种良法、智能装备;以电商直播、冷链物流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后一公里”;以大数据赋能精准生产与营销,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
 
    广聚“新农人”,激活人才“蓄水池”
 
    一是育好“本土苗”。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提升留守农民技能水平,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他们是乡村最稳定、最深厚的力量。引回“归巢雁”。优化政策环境,打好“乡情牌”“事业牌”,吸引在外能人、退役军人、大学生等返乡创业就业。提供创业辅导、融资支持、用地保障,让“归雁”成为“头雁”。用好“新乡贤”。搭建平台,鼓励退休干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以多种形式服务乡村。他们的经验、人脉、资本是宝贵资源。
 
    焕发“精气神”,提升善治“软实力”
 
    一是强基固本筑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尤其是有情怀、有能力的带头人。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二是“三治融合”育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加强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弘扬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整治高价彩礼等陋习,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补齐短板优服务。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探索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等模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让信息多跑路、农民少跑腿,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不仅是时代号角,更是深沉的历史担当。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更不是对城市的拙劣模仿。其精髓在于立足乡土中国的深厚底蕴,以产业活水滋养根基,以人才反哺注入活力,以治理革新塑造和谐,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当广袤田野上升腾起产业兴旺的烟火气,当阡陌之间跃动着创新创造的新活力,当乡亲们的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幸福笑颜——这便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最温暖、最坚实、最动人的风景。(作者: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何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