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谌钱婷:唯有坚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刘晓庆:实习机会买卖乱象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近年来,“付费实习”“实习买卖”等词语屡见报端,这说明“卖官鬻爵”式的暗流正涌向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实习机会竟可以买卖?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的角度来看:各个企业都希望吸纳更加优秀的人才加入,而优秀如何评定?在多环节笔试、面试前,应聘者提供的个人简历便是非常重要的考评资料。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招聘者看重其过往工作经历和项目经历;而对于初出茅庐的学生而言,简历的实习经历部分就成为了企业的重要考评项。甚至有些头部公司因为接收的简历过多,会在邀请候选人面试前设置诸如“只要有过BAT、四大实习经历”等简历筛选条件。
 
  从求职学生的角度来看:在“就业难”大背景下,要想进入一家好公司,拥有行业头部公司的实习经历是强有力的推进剂,原因有二:一是要想获得头部公司的实习机会,候选人需要经历多轮笔试面试,这样严格的筛选环节本身就是对候选人个人综合素质强有力的背书;二是头部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工作模式、企业文化等,通过实习学习到这些先进经验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好的工作习惯和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很多求职学生都会“挤破头”去获得优质实习机会,但当同批竞争者综合素质都高于自己时,部分学生就希望“另辟蹊径”,将目光瞄向了实习机会买卖。
 
  从倒卖实习机会的中介角度来看:一方面,不少学生有“寻找捷径”的需求。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人员希望借此牟私利,再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隐蔽性,这些中介便以高达数万的价格串联起学生和企业人员,疏通了这一有失公正的暗流。并且,大部分中介实际没有办法帮助学生“买到”大公司的实习机会,他们的行为实际上是借这一幌子对学生进行诈骗。
 
  实习买卖于情有失社会公正,于法涉嫌违法犯罪,这一乱象亟需各方出力:
 
  一是要加强相关领域的立法、执法力度: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其次,要提升网络执法能力,针对互联网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联合各大互联网平台协同进行管控。
 
  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自我探寻培训:教育部门、各大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培训,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设置趣味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能充分探寻自我,尽早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积极补齐自身素质的欠缺,从而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同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让他们认识到并非只有出入高端写字楼的才是好工作,凡是能发挥自身专长、激发个人热情,于社会有意义的都可以是好工作。
 
  三是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束:一方面加强公司内部制度约束,督促企业对借出卖实习机会谋取私利的员工严厉惩处;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建立候选人黑名单,给妄图投机取巧的候选人拉起一条高压线。(作者:四川绵竹 刘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