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是“韧性”城市的薄弱环节,也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的“咽喉”。“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有效治理”作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部分,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有助于尽快补上短板、更新和提升城市空间存量。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应在党建引领下,发挥街道主体作用,以社区为单位,注重“棚改”和“旧改”的有效衔接,打造宜居环境,用好国家政策红利,再造社区空间,实现老旧小区的“新生”,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
创新多元机制,治理模式由“单”变“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把我们党对社会治理体系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然而,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光靠政府部门唱“独角戏”不行,改变“碎片化”现象还需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组成多声部“合唱”,把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众人拾柴火焰高”,探索建立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机关党员共同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入户调研、宣贯动员、答疑解惑、组织实施等工作,有力保障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破解老旧小区的“小修小补易,提质增效难”困境,让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民生工程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坚持问题导向,治理视野由“外”而“内”。老旧小区治理不可避免地放大了“外部性”的同时,忽略了治理事件视野之外的“隐患”。以加强党的服务性建设和党建强监管为“主线”,构建“党管总、部门履职、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综合施治工作格局,提高党的视野建设,始终保持监管护民、科学惠民的高压姿态;以住建干部队伍的搭建为“抓手”,通过对基层治理空间的全面清理,厘清当前基层治理事务性质、类型及其结构,进而建立“治理事务类型—治理空间结构—基层组织属性 ”的分析框架;以“典型治理要件”为“切入点”,对老旧小区治理进行由“外”及“里”的针对性分析,弥补地面下的老旧管网、建筑内部的管道等视角视野盲区,撕下“改了面子,改不好里子”的“痛苦面具”。
紧扣群众需求,治理意识从“阻”向“助”,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生活其中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党中央高度关注的百姓 “身边事”。但是老旧小区的改造并非易事,仅以加装电梯为例,尽管有资金补贴,但在真正建设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六层的楼房,可能三层以上都愿意加装电梯,尤其楼层越高的居民意愿越强烈,但是一层或者二层的居民需求就不强烈,或许还会认为占用了公共空间,觉得利益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损害。 可见,与其说老旧小区是一项建设工作,不如说它是一项社会治理、基层组织动员的工作更贴切,它的推进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老旧小区治理要以群众为基层,扛好群众幸福生活“重担”,不断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完善群众参与老旧小区治理制度,以提升群众参与的意识,打造“小区协商议事厅”,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参与渠道,促进基层治理中的居民群众参与,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素养,健全基层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作者:四川省绵竹市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