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胡喜庆:电视问政“揭短”更需改变“为官不为”乱象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10月8日晚,《问政时间》围绕西安市城市管理局(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管理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展开,节目依然保持“揭短”、犀利、尖锐风格。通过网络报名参与现场问政的市民代表,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同时还有来自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纪检监察监督员,各区县、开发区的代表近300人参与现场问政。(来源:10月8日《中国青年网》)
 
  电视问政年年有,年年有不同,2016年西安市《问政时间》,节目依然保持“揭短”、犀利、尖锐风格,询问、质问、追问,甚至是拷问,对接招领导干部是种不小的考验,可以说,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问题,转变“为官不为”乱象,才是设置问政的真正出发点。
 
  西安市不随大流,吹响了“问政”的号角,就是一种加强管理的创新,值得各地学习!但能否问出结果,能否将百姓的真问题带入问政现场,是否代表民意,同样是公众关心的问题。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回答的问题并不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意愿,那么电视问政只会沦落为一场高成本的作秀。
 
  应该说,随着社会发展进步,领导干部回应民意的意识与效率空前提高,但“回而不应”、“回应迟缓”、“避而不答”、“为官不为”、慢作为等现象依然存在,否则历经多年的电视问政早就该没有了市场才对。
 
  中央一再重申,治理“为官不为”问题要作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突破口,但一些干部充耳不闻,工作状态依旧是“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茶水一张报”,破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与党和中央的要求背道而驰。原因何在?主要是干部职责不清,遇到事有了相互“踢皮球”的时机;干多干少一个样,只求平安但求无错,不求多做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力不足,工作能力差,“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电视问政的兴起,这是进步的表现。不管何种问政,一旦被置于阳光的监督之下,就难逃公众的是非评议。然而,电视问政仅止于少数民意的表达,不是举办问政的初衷。只有做到问政“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只有问政有了制度的跟进,民意才算得到尊重,“问政”才起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电视问政要改变干部“为官不为”的怪象,需要畅通民意表达机制和渠道,加大群众监督力度,健全和扩大其他监督形式;第二,必须加强群众公认在干部考核中的比重,让群众口碑成为衡量干部的重要途径,让科学的机制,确保干部在民意面前反应迅速、得当、科学,做到严格落实,“电视问政”才起到了实效。第三,民意触及某些人的利益时,不得出现民意的呼声被截留,在“问政”之后,应当反应迅速、得当、科学,做到严格落实,让“问政”真正起到实效。第四,为了改变治理“庸懒散”的“疲软”状态,电视问政的力度需要加强,还得采取暗访问责,发现为官不为等问题一律严肃问责,不仅问责直接责任人,还要问责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真正起到震撼作用,倒逼干部为官善为。(作者:四川省古蔺县 胡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