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构建及测评研究
文/王安琪
摘要:阅读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阅读能力不足、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不良等问题。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阅读素养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测评体系。本文在深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的构建要素、维度及相互关系,并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测评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最后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了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阅读素养;模型构建;测评体系;中小学生;阅读能力;
一、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现状及研究价值
尽管我国教育界对阅读素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现状仍不容乐观。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阅读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相对薄弱,难以有效理解和运用文本信息。二是阅读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将阅读视为一种负担。三是阅读习惯不良: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不善于利用零碎时间阅读、不注重阅读积累、不善于做读书笔记等。四是阅读量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严重不足,阅读面狭窄,难以形成广泛的阅读视野。
构建科学、系统的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并建立相应的测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方面,能够通过构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素养的内涵、结构和要素,丰富阅读素养理论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研究提出的阅读素养模型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阅读素养的本质,优化阅读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层面,通过研究可全面了解学生阅读素养状况,基于测评结果,教师可以改进阅读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策略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构建及测评
1.阅读素养模型的结构
本研究构建的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阅读动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兴趣、阅读目标、阅读态度。二是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字词解码能力、文本理解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解释推断能力、整体感知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创造性阅读能力。三是阅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预测策略、推断策略、提问策略、总结策略、做笔记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四是阅读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定时阅读习惯、广泛阅读习惯、深度阅读习惯、做笔记习惯、使用工具书习惯。五是阅读元认知,包括阅读认知、策略认知、困难认知、监控认知。
2.阅读素养模型各维度之间的关系
阅读素养模型的各个维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动机是阅读素养的内在动力:阅读兴趣、阅读目标和阅读态度等构成了个体进行阅读的内在动力系统,它们影响着个体对阅读的投入程度和持久性。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核心要素:阅读能力是阅读素养的核心,是其他维度发展的基础。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运用。阅读策略是阅读素养的重要保障:阅读策略是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解决阅读中的问题。阅读习惯是阅读素养的外在表现:阅读习惯是长期阅读实践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它反映了个体对阅读的态度和重视程度。阅读元认知是阅读素养的调控机制:阅读元认知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阅读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3.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体系的设计
本研究设计的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阅读动机测评。一是阅读兴趣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兴趣程度,以及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阅读目标测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和期望,以及阅读目标的明确性和稳定性。三是阅读态度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阅读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包括对阅读的重视程度、积极程度和投入程度。
(2)阅读能力测评。一是字词解码能力测评:采用识字量测试、拼音测试等方法,评估学生的字词解码能力。二是文本理解能力测评:采用多种题型,例如: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填空题: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简答题: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和解释能力。论述题:考察学生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材料选用不同体裁的文本,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并涵盖不同的主题和难度。三是批判性阅读能力测评:设计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四是创造性阅读能力测评:设计一些任务,如续写故事、改写故事、创作故事等,考察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3)阅读策略测评。一是元认知策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设置阅读目标、监控阅读进度、调节阅读方法等。二是认知策略测评:设计一些情境题,如:预测题:给出一段文本的开头,要求学生预测接下来的内容。推断题:给出一段包含生词的文本,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含义。提问题:给出一段文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总结题:给出一段文本,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做笔记题:给出一段文本,要求学生阅读后做笔记,并说明做笔记的方法和内容。三是社会情感策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以及是否能够调节自身的情绪。
(4)阅读习惯测评。一是定时阅读习惯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日志记录等方法,了解学生每天阅读的时间、阅读的频率等。二是广泛阅读习惯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阅读记录等方法,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型、数量等。三是深度阅读习惯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情况,以及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情况。四是做笔记习惯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笔记检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做笔记的频率、方法和内容。五是使用工具书习惯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情况。
(5)阅读元认知测评。一是阅读认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阅读活动的本质、过程和结果的认识。二是策略认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各种阅读策略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三是困难认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识别和归因。四是监控认知测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对阅读过程的监控和调节能力。
三、研究取得的成效及反思
本研究通过构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并设计相应的测评体系,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实践应用,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促进了学生对阅读的认识:通过阅读素养模型的构建和测评体系的实施,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阅读素养的内涵和重要性,提高了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二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三是改进了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策略的教学和指导,学生掌握了更多的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效率和质量。四是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定时阅读、广泛阅读、深度阅读等。五是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例如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六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阅读素养模型的构建和测评体系的应用,教师对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专业水平。七是推动了学校阅读文化建设:通过书香校园的建设和阅读活动的开展,学校的阅读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为学生的阅读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如:测评方法的多样性,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多样化的测评方法,以确保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等。
(备注:本文章系2024年度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模型构建及测评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山东省沂南县沂南小学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