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四川省绵竹市共有133个村卫生室及55个村卫生室服务点,配有343名村医(包含19名卫生院派驻人员),在岗的343名村医中,低于35岁的仅有18人(包含5名卫生院派驻人员),35到60岁284人(包含14名卫生院派驻人员),占82.8%,60岁以上41人,占12%。绵竹市乡村医生即将更替人员较多,老龄化日趋严重较为突出,很多乡村医生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仍然在超负荷工作。
一、绵竹市高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不畅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资质问题。许多大龄乡村医生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始从事医疗工作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持有的是乡村医生证,而非执业医师证。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他们在退出后无法合法开设个体卫生室或诊所,从而切断了其重要的经济来源。尽管绵竹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为在岗乡村医生购买养老保险,以及对于超龄无法购买养老保险的离岗乡村医生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但退出离岗生活补助相对微薄,故这些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龄乡村医生因资质问题导致的退出难问题。
(二)乡村医生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绵竹市乡村医生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也是导致退出机制不畅的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龄乡村医生的身体状况和服务能力逐渐下降,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然而,由于乡村医生队伍的整体老龄化,新的人才难以补充进来,从而加剧了退出机制不畅的问题。此外,大龄乡村医生在乡村地区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他们的退出也可能对乡村医疗服务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造成不利影响。
(三)大学生村医招聘存在困难。一是部分大学生乡村医生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期望较高,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二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对乡村医生岗位缺乏了解和认识。三是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同时,对于大学生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空间也缺乏明确的规划和保障。绵竹市2024年发布的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招聘公告中,计划新增5名大学生乡村医生,要求其服务年限不低于6年,期间可根据现行招聘方式公招或考核招聘为事业单位,并逐步考取执业资格。但实际招聘到岗人数仅仅1人。
二、意见和建议
高龄村医退出机制不畅,本质是基层医疗体系结构性矛盾的缩影。有关部门需从政策衔接、财力保障、人才激励等方面多维度综合施策,方能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基层医疗队伍的良性更替。
(一)建立专项资质认定通道。使用“老人老办法”考核认证,针对长期在乡村行医(如执业超过20年)、群众口碑良好但无正规资质的老村医,可由地方卫健部门组织专项考核(基础医学知识+实践技能评估),通过后颁发地方认可的乡村医生资格证,允许其在限定范围内继续执业。
(二)定向培训与能力提升。对部分能力不足但仍有服务意愿的老村医,政府可资助其参加短期医学培训(如基础全科、急救技能、慢性病管理等),结业后颁发培训证书,作为资质补充。
(三)完善退休保障与身份认可。将高龄村医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按服务年限发放一次性退岗补贴或按月发放养老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对因政策变动被迫离岗的村医,给予历史贡献补偿(如按服务年限折算补贴)。
(四)建立“传帮带”与人才衔接机制。鼓励老村医担任“导师”,通过“师带徒”模式培训年轻村医或医学生,政府给予带教津贴。整理老村医的临床经验(如中医药偏方、地方病防治方法),纳入地方医疗知识库。
(五)吸引年轻人才下沉。完善激励措施,提高薪资与福利,对服务期满的年轻医生给予编制优先、考研加分等政策倾斜,进一步提高其收入待遇和岗位吸引力,同时加强培养管理,为大学生乡村医生提供学历提升教育机会,形成育人、用人、留人的良性循环。
作者:四川省绵竹市总工会 宋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