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执法记录仪里,总晃动着两种光影:一种是警用械具的冷蓝,一种是当事人袄里露出的旧毛衣暖黄。从机械的执行程序,到理解法律深意,五年职业生涯让我懂得,林区法警的工作,既要在法徽之下维护司法威严,也要在琐碎日常中织就温情经纬。
一、规则的刻度从敬畏到践行
入职首日旁听的一起职务犯罪庭审,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启蒙课。被告人曾是一名干部,临近退休却因旧日“小忙”沦为阶下囚。法庭上,那些曾被轻视的“人情往来”,全都显形为定罪的砝码,而他“三十年功名尽毁”的悔恨低语,让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规则的力量。
这份敬畏贯穿于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五年间,我见过太多因侥幸心理而坠落的背影,也亲身体会过规范执法在危急时刻的力量。安检时,执法用语的使用、人检物检的要点;庭审时,旁听人员的分区、值庭法警的站位;押解中,械具佩戴的松紧度、押解间距的把控、执法记录仪的启停,看似繁琐的规则,都是无数教训铸成的防线,也是司法警察对职责最朴素的诠释。
二、执法的温度在琐碎中见真章
林区的特殊性,在于案件常与生活本相紧密交织。我记得,在某次执行中,法官带着我们一起进村,执行一起七旬夫妇离婚的案件。在家产清单上列着劈好的木柴、拉粮食的板车,甚至仓房中未磨的玉米。承办法官将未劈的木头分给身体硬朗的老爷子,劈好的柴禾留给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取暖。没有惊心动魄的辩论,只有对生活细节的考量,法律条文中的“公平分割”,在基层实践中化作柴禾分配的温度。
这类场景常以不同形态渗透在日常工作中,法官在炕头为不识字的老人逐句解释调解协议。在这里,法律不是高悬的条文,而是与柴垛、田陇、林场共同扎根乡土。
三、刚柔之间的平衡
作为司法警察要坚守法律底线,同时也要将规则与灵活性相结合,才能更有效的维护司法秩序。强制腾迁时,面对气焰嚣张的当事人,同事在执勤的同时也会嘱咐干警先带当事人的孩子回避,不要让孩子看到父亲被依法控制的狼狈模样。在安检环节,“逢进必检”的刚性要求始终不变,但执行方式可因时制宜,有次一位坐两小时车来到县里咨询起诉的大娘,因未携带任何身份证件无法通过安检进入法院,于是司法警察便协调工作人员隔着安检口了解来访意图,嘱咐下次需携带的材料,让大娘少走“冤枉路”。这些操作虽未载入任何工作手册,却成为警队口口相传的“隐形规范”,刚柔并济的平衡,不是对法律的妥协,而是让法治精神在具体情境中焕发生命力。
五年光阴,我感受到了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充满的艰辛和琐碎,但更多的是磨砺与成长,司法警察的价值,不在办了多少大案,而在日复一日守住该守的规矩,留住该留的温度,未来的路,我仍将以规则为尺,以人性为度,在这片林海中继续书写一名基层司法警察的坚守。
作者:吉林省汪清林区基层法院司法警察大队 贾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