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崔冰:抓细抓实“三强三优” 释放审判新质生产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杨昌颖:发扬“种子”精神,争做新时代“追光者”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人,要做一粒好种子。”时代楷模徐利民同志生前常用种子作譬,勉励自己和他人要心怀种子的信念,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时刻不忘群众疾苦,大力推进文化传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热爱和奉献、执着与担当,他是扎根基层、扎根泥土、心系群众、干好事业的优秀基层干部,是新时代全国党员干部的一个典范、一面镜子,指引无数身处基层的党员干部为了理想信念向光而行,是新时代的追光者,谱写一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时代赞歌。

  践行“心中有民”、做民生为先的“追光者”。徐利民对浦江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展现了深沉的为民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着力在虞宅水库建设、违章停车、垃圾堆放、井盖破损到村庄拆迁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下苦功夫,不为留名、不图虚名、但求利民,对于百姓的新诉求新追求,真诚真心,抓准抓紧抓实,干到百姓心坎里,让百姓高兴,让百姓满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会是一片坦途,也不会一蹴而就,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艰难险阻,愿且勇做向阳而行的追光者,坚守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无畏冲锋在攻坚克难第一线。

  发扬“种子精神”、做扎根大地的“追光者”。徐利民常用“总要给这片土地留下点东西”激励自己和他人,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就要扑下身,扎下根,愿做“铺路石”,争做“拼命三郎”,善做“好种子”。他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的指示批示,万年上山,百年望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他眼里有“上山”,心里有“上山”,从一个门外汉到上山文化的“半个专家”,动力来自“前方路漫漫,关键要启航”的坚定执着。为了拜访考古学界泰斗,他三顾茅庐、虚心求教;为了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他不辞辛劳、反复沟通;为了擦亮“上山文化”品牌,他多方考察、呕心沥血,最终让更多人认识那粒穿越万年的黑色稻米。党员干部要涵养“种子精神”,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增强履职本领,同时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

  胸怀“国之大者”、做肩扛使命的“追光者”。徐利民说“人总要为什么而燃烧。”这和现在部分同志的“躺平”思维恰恰相反,从为民办事解忧,到做好思想文化宣传,再到弘扬文明探源成果,在病床上仍用低沉沙哑的声音布置着宣传上山文化的工作。“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胸怀大者”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同样,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已然开启,党员干部坚定履职尽责,扛起共图崛起中华的使命,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赓续“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奉献,始终与党同心、对党忠心、为党尽心。(作者:贵州省从江县 杨昌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