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何挺: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特殊办理规则的重大推进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黄炜:“地摊经济”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地摊水平”上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其利弊得失,须细加研判。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如何保民生保就业,最根本的,恐怕还是要在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等方面加大力度,下真功夫。
 
  最近,“地摊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招牌经济”、“网红经济”。在全国各地,“地摊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以说,不少地方,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保民生保就业,言必称“地摊经济”。
 
  不过,对于“地摊经济”的利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欢喜,有人忧,并非一边倒的热烈欢迎。
 
  地摊经济松绑,并非是“一放了之”。地摊经济”松绑,在疫情影响而下岗之人认为,“地摊经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一场“及时雨”,让他们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并认为“地摊经济”是保就业的“灵丹妙药”,举双手赞成和支持。毋庸置疑,“地摊经济”既有政策的支撑,也有国家领导人的鼎力支持。2020年5月27日,中央文明办明确,在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对于志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城市来说,无需为创建成功而对“地摊经济”忍痛割爱,因而对“地摊经济”并不排斥。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更让“地摊经济”的经营业主吃了一颗“定心丸”,解除了他们前怕狼、后怕虎的后顾之忧。他们无需担心城管的“多管闲事”,可以大胆地将“地摊经济”做大做强,但也并非是“一放了之”,任由发展。
 
  地摊经济松绑,百货店“雪上加霜”。地摊经济”松绑,能让百货经营实体店的商家们雪上加霜。虽然“地摊经济”下的商品琳琅满目,既有玩具、眼镜、袜子等小百货,也有衣服等“大百货”。这些“地摊经济”下的大小百货,没有一个是“地摊经济”的“专利”,都有实体百货商店(商场)在经营。由于房租、电费、人工工资、税收的沉重“负担”,疫情防控期间,顾客寥寥无几,入不敷出是常事,本就举步维艰。现在,“地摊经济”再来分一杯羹,使得百货经营实体店商家欲哭无泪,加大了其倒闭的速度。如果不加遏制,任由“地摊经济”蔓延成灾,实体店经济一旦崩溃,就成了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了。而且,“地摊经济”应该只是作为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手段而已,切不可让其星星之火燎原起来,更不应将其做成“百年老店”。
 
  地摊经济松绑,考量着“城市管理”。“地摊经济”让城市管理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好习惯的养成如抽丝,坏习惯的养成如山倒。经过多年的城市管理,加上人们的行动自觉,被誉为“脏乱差”的“地摊经济”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高大上的店铺经营模式,城市成了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地。然而,随着“地摊经济”的“闪亮”登场,必将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起到很不好的负面影响,让市民对城市宜居的满意度大为降低,也考量着“城市管理者”的城市管理能力。
 
  总的说来,“地摊经济”不是新生事物,更不是十全十美,“地摊经济”有利有弊。因此,不可高估“地摊经济”的积极作用,必须客观地评价其功过是非。对于“地摊经济”,切不可将其当成“主业”,当成“救世主”。“地摊经济”的管理不能停留在“地摊水平”上,要不断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趋利避害,抑制其消极作用,增大其积极作用,这才是应对“地摊经济”的正确决策。(作者:贵州省桐梓县经济贸易局 黄炜)
 
  作者简介:黄炜,笔名娄山关、农夫,贵州桐梓县人,贵州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十月》《青年文学》《贵州作家》《青年作家》《小说月刊》《遵义》《人民日报》《岁月》《辽河》《农民日报》《北极光》《贵州日报》《遵义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多彩贵州网》等报刊、网站刊,发新闻,文学及时评1000余篇,著有长篇小说《裸魂》《奸宄》《夜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