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深入推进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向“舌尖上的腐败”“酒桌上的歪风”亮剑,释放出持续纠治“四风”的坚定信号。但在落实中,个别地方出现“谈吃色变”的极端倾向:有的单位将正常工作餐一律取消,有的干部以“避嫌”为由拒绝合理商务接待,甚至有基层团队因担心“触线”而取消必要的工作聚餐。这些机械化、简单化的做法,将“违规吃喝”与正常人际交往混为一谈,既背离整治初衷,也消解了工作场景中必要的情感联结与协作温度。
“违规吃喝”被严管,核心在于“公权私用”与“奢靡浪费”——那些披着“人情往来”外衣的利益输送、躲在“工作接待”背后的公款消费,才是整治的靶心。有的干部借调研之名接受管理服务对象宴请,一桌饭菜吃掉数万元公款;有的企业以“商务合作”为由摆“豪华宴”,实则在推杯换盏中勾兑项目;更有甚者将高档酒水装入矿泉水瓶、在隐蔽农家乐设“私房菜”,把违规吃喝玩成“地下工作”。这些变味的“饭局”,绝非正常的饮食需求,而是权力寻租的“润滑剂”、作风涣散的“腐蚀剂”、党群关系的“隔离墙”。中央持续整治违规吃喝,正是要斩断这些依附于“餐桌文化”的利益链条,守护清正廉洁的政治生态。
工作情谊与治理效能,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项。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节俭古训,到“食以体政”的传统治理智慧,正常的餐饮场景向来承载着协作沟通的功能、传递着健康向上的人际文明。合规的公务接待是展示地方形象的窗口,简约的工作餐是团队凝聚共识的纽带,合规的商务宴请是市场主体交流的桥梁。正如某基层干部所言:“下乡调研时与老乡围坐吃碗农家菜,既能拉近干群距离,也能更直观听到群众心声;企业洽谈时一顿干净的工作餐,反而能让合作回归业务本质。”正常的餐饮交流,本就是社会运转中不可缺少的“情感纽带”,若因整治违规而将其全盘否定,难免陷入“因噎废食”的治理误区。
杜绝“舌尖上的腐败”,需要划清“红线”与“底线”的界限。一方面,要明确违规吃喝的认定标准,避免“一刀切”——比如公务接待严格执行“四菜一汤”标准,商务宴请杜绝高档食材与奢侈品消费,私人聚餐自觉抵制公权影响;另一方面,要尊重正常的餐饮需求,为工作场景中的合理交流留足空间。某省出台的《公务接待正面清单》就明确:“基层调研可在乡镇食堂安排简餐,允许按标准上当地特色家常菜”,这种“堵疏结合”的治理思路,既扎紧了违规吃喝的制度笼子,也守住了治理的人文温度。
说到底,整治违规吃喝,不是要消灭“人间烟火气”,而是要让餐桌上的交往回归本真——让公款消费无所遁形,让利益输送失去土壤,让正常的饮食交流承载起更纯粹的工作情谊与人文关怀。唯有如此,才能既斩断“酒桌文化”中的歪风邪气,又守护好治理场景中该有的温度与活力,让清风正气真正浸润每一个社交场景。
作者:四川省绵竹市 熊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