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1月12日兰州晚报报道,11月4日该报以《好贵!1方水40元!榆中袁家营村自来水断流》为题,披露甘肃榆中县和平镇袁家营村柳沟河社自来水断流两年,村民无奈向邻村买“高价水”问题后,村社非常重视,经村社与当地自来水公司商定,目前“一桶水100块钱,已经买两年了,何时是个头?”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相关工程即将动工。
历经两年多的吃水难问题,在媒体的关注和村社干部群众的努力下,终于解决了。这对严寒中的袁家营村柳沟河社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消息。笔者在为村民高兴之余,不免对基层干部工作问题倍感忧虑:一个村的自来水断流两年,为啥不接通呢?
从媒体报道中得知,袁家营村之前村子里家家户户都使用的自来水,后来为了配合312国道扩建工程的实施,才切断的自来水。为解决村民的用水问题,村委会先是出钱出力给村子里送水,后来又集资在村里修建了一个免费的供水站,村民只需要用车拉回来就行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村委会尽力了。但是,村干部们却忽视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在村子里的老人生活用水尤其如此。而且,对上了年纪的他们而言,无论使用私家车、三马子、电动车来拉水,都存很大的安全隐患,极容易对人身造成伤害。何况,每户人家平均一个月上百元的水费,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是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
虽然,因312国道扩建工程需要,袁家营村自来水管道切断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当地有关部门和干部的工作能精细一些、深入一些,提前做好新铺设自来水管道的规划方案,并在旧水管切断后立即衔接上,该村村民的吃水难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从此前村上集资修建供水站,到这次村民愿意自筹资金铺设入户管道,我们不难看出,村民对安装自来水工程是多么地渴望和支持,基层干部没有不做好此事的理由,而且不应该让问题存在长达两年之久,导致村上部分老人因此生活陷入困境。
行文至此,我不由想起了早前发生的“杨改兰杀事件”。尽管,“杨改兰事件”是一个惨烈而震撼的极端个案,不能代表大多数贫困户面对困境时的反应,她个人对此负有很大责任。但是,这起人间惨烈悲剧的发生,从侧面反映出基层干部工作简单粗暴,尤其在执行低保政策上存在疏漏。至少,在杨改兰这户人家被踢出“精准扶贫”队列这个问题上是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官员要有官德,要合理协调发展和民生: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利益无小事。他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为民办实事成于务实》篇中均提到党员干部如何看待“大事”、“小事”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没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扶贫攻坚战略已经进入了拔寨攻坚阶段,在顶层设计中,新一轮的扶贫攻坚战,是由“漫灌”式变为“滴灌”式的精准扶贫。这就要求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扑下身、沉下心,工作上再精细一些、深入一些,在精确识别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多从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出发,多出真招实招有效之招,切实贯彻执行并实施好上面的政策,提高资金效率和政策效果,确保不让一位贫困群众掉队,按时脱贫过上好日子。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实践证明,只有把工作做精细、做深入,才能走对群众路、说上群众话、办好群众事,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文/四川省什邡市水务局 易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