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邹城市总工会举办“重阳敬老 温暖相伴”主题活动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卫生 > » 正文

山东菏泽:加强体育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近年来,菏泽市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加强监督与管理体制建设,全方位加强中小学生日常运动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菏泽新闻联播》栏目“人大代表建议追踪”专栏播出市人大代表刘强提交的《关于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办理情况追踪。
 
  近日,由菏泽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的2024年菏泽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暨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足球比赛在曹州武校开赛。来自全市各县区的28支队伍,500多名运动员参加比赛。赛场上,随着裁判员一声哨响,小运动员们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精彩场面一个接一个,展示了球员们扎实的基本功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踢足球让我收获颇多,我收获了健康的体魄,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还收获了团队精神,懂得团队协作才能成功,踢足球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市第一实验小学学生李允一告诉记者。
 
  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裁判长刘玉东说:“同学们参与体育运动竞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增强身体素质,磨练他们的意志力,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另外学生观看体育运动竞赛,也能在场上去发现同学顽强拼搏的精神,客服困难的勇气,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少年强则国家强。多年来,国家出台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政策和措施,省市县也出台了许多措施,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根据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等调查结果显示,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据市人大代表刘强调查分析,由于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网瘾、睡眠不足、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够等因素,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青少年体质下降。
 
  市人大代表刘强:“我认为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家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太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孩子学习方面的关注,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名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再就是社会上真正适合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很少。”
 
  刘强代表在市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加强体育锻炼提升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建议》。建议学校增加体育课的课时,优化体育课程设置,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同时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选择,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丰富的运动项目,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
 
  刘强:“呼吁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鼓励孩子积极投身体育活动,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更多的运动场地、体育馆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教育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郓城县唐塔小学学生家长轩雯雯:“我们家长应正确看待学生运动受伤并理性解决受伤的后续问题,减轻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的压力和负担,也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育活动,陪孩子一起锻炼,这样既能增强孩子体质,还能预防近视。”
 
  收到市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建议后,市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工作要求,坚持“两课两操三活动”,让每位师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校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学习培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通过校内校外多渠道宣传途径,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
 
  市教育和体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科吴胜利:“我们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来抓,加强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工作,提高全体师生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确立学校体育特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竞技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把我市的体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目前,菏泽市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同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足球联赛、田径锦标赛等,现在我市拥有足球特色学校139所,9所足球特色幼儿园。我市举办的2024年中学生运动会,来自全市的12个代表队、853名运动员参加,项目设有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和健美操等6个大项113个项目。
 
  刘强:“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体魄强壮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下一步,我将继续关注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健康必修课,使社会关注的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体育锻炼更深入、更多元地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