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的概念比较抽象,实际上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实际上公序良俗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目前,中国学者参考国外判例学说,将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类型化为10种。该类型已经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著述采用。
1、 危害国家公序型,比如以从事犯罪或帮助犯罪行为为内容的合同。2、公害家庭关系型,比如约定断绝父子关系的协议。3、违反道德型,比如以性行为为对价获得借款的合同。4、射幸行为型,如赌博,巨奖销售变相赌博等。5、违反人权和人格尊严型,比如过分限制人身自由换取借款的情形。6、限制经济自由型,比如利用互相借款扩大资金实力以分割市场、封锁市场的协议。7、违反公平竞争型。8、违反消费者保护型。9、违反劳动者保护型。10、暴利行为型,比如民间借贷中约定的高额利息等。下面由小编给大家简单释法:
什么是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指公共秩序,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良俗,指善良风俗,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在从事民事活动时,不得违反各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善良习俗。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性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要求民事主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循社会主体成员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民法典》之所以需要规定公序良俗原则,是因为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一方面,限制私权,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另一方面,授予法官自由裁量权,法官可直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进行裁决。因此,各国都将公序良俗等道德引入民法中,成为近现代民法的重要原则。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在民法典中的体现
《民法典》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依据《民法典》的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法律活动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而公序是指公共秩序,良俗是指善良的风俗。在法律没有强制禁止的情况下,民事行为要遵守公序良俗。(作者: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政治部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