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园、商场和小区里,一些“热心”的推销员总爱拉住遛弯买菜的大爷大妈,邀请他们免费体检按摩,给他们介绍养老项目。这背后,可能是打着养老旗号的诈骗行为。我们对于这种行为要坚决说“不!”
不久前,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在全国各地正式启动。养老诈骗有哪些套路?如何破解?其实养老诈骗的逻辑并不复杂,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常常感到心理孤独有极大的情感需求,不法分子为了达到目的,采取“情感侵入法”和老人套近乎,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后实施诈骗。不少老年人辛劳一生的积蓄一夜之间“清零”,身心和家庭皆受重击。
让我们看看常见的养老骗局有哪些?
1.提供“养老服务”。以投资养老基地、旅游考察等项目为名,将老年客户诱骗至所谓的基地、福利院进行参观、游玩,迎合老年人需求,描绘养老项目的未来,进而以预售床位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
2.投资“养老项目”。抛出高额分红、保本高息、预订服务等说辞吸引老年人,诱骗其投资养老项目,收费明目“五花八门”,如“贵宾卡”“会员费”等。这些机构的资金运作、流向不明,有很高的卷款跑路风险。
3.宣称“以房养老”。以“以房养老”名义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诈骗资金,借国家政策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诱骗老年人将抵押房产的资金拿去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没了房子还背负贷款。
4.销售“养老产品”。一些企业采取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免费体验、赠送礼品、会议营销、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群体,购买价格虚高或假冒伪劣产品,进行非法集资。
5.开展“养老帮扶”。不法分子以空巢老人为目标,在老年人面前装儿子、扮孙子,假借心理关爱、志愿陪护、送温暖活动等方式,获得老人信任后,以多种手段对其实施诈骗。
6.代办“养老保险”。不法分子冒充银行、保险机构工作人员,谎称可以帮助未参保人员代办“养老保险”或者代办“提前退休”,收取老年人“材料费”“保险金”等。
防范提示
1.莫贪便宜,抵御高收益诱惑
老人选择将自己养老金用于投资理财时,大多是被集资人许诺的高额利息、入股分红等话术吸引,但往往意识不到高收益的背后常常是与高风险挂钩。如果有人说,他们的理财项目收益高、风险低,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落入陷阱。
2.防止个人和家庭信息外泄
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卡号图码等告知他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侦查办案中都不会通过电话询问群众家中存款情况以及要求转账等。
3.存钱要稳中求进
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脆弱,因此,存钱首要考虑的就是本金安全,在保本的基础上再去追求相对高收益的产品。一般来说,有金融机构监管的、有固定收益的产品更适合求稳的老人。此外,由于老年人年事已高,患病或者发生意外的风险要比年轻人高很多,精力也不如年轻人充沛,加之市场变幻莫测,所以建议老人选择收益较好的存款产品,不要选择封闭期限长的理财产品。(作者:吉林省临江林区基层法院 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