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王旭东)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它是随着新中国的一穷二白发展至今,道路也是从泥泞不堪不断的更新换代,到如今的硬化路面;运输也是从畜力人力到机械再到当下的“半智能”、智能设备,交通运输行业的现代化转变,正是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侧面。绵竹市作为中国2800多个区(市)县家庭中的一员,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经济建设中,牢牢抓住交通先行这个关键点牛鼻子,创新工作模式,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让交通成为时代进步的排头兵先遣队。
连“点”成“线”,为“多拉快跑”提供必要条件。
据《绵竹县交通志》记载,解放初期的绵竹,四处屋舍低矮,人们食不果腹,所谓道路,只是没有种粮的田地,尤其是下雨天,行人踩上去可能都会因地滑而趔趔趄趄。与其这样还不如打起精神,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支撑,集思广益,修建更好的道路,让“多拉快跑”跑出经济效益。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原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绵竹开展大规模的道路修建工作,六十年代的运输工具“三化”发展,七十年代的道路改建和运输工具机械化提升,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政策放宽,1988年原绵竹县成功修建了四川第一条二级收费公路(绵汉公路),自此“多拉快跑”便成为了可能。
以“线”带“面”,为“脱贫攻坚”铺筑富足通道。
“要想富,先修路”。记得,全国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开始部署时,绵竹市就掀起了交通大会战,并在两年内接连成功创建四川省四好农村公路、全国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县,境内公路总里程2100余公里,构建了以德天铁路合即将落地的成兰铁路为支撑,以1条G545德阿路、4条省道(S1、S107、S216、S419)干道公路为骨架,以27条县道、108条乡道和906条村道为血脉,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绵竹,2022年12月27日G545德阿路的贯通,西北与东南畅通无阻,搭上九环线旅游“高铁”,经济循环得以提档加速;创新“交通+”模式,使“交旅”融合更加紧密,东北与西南连接成片。成都都市环线高速(三绕)绵竹支线的建成通车,使绵竹快速融入成德眉资“一小时都市生活圈”,绵竹交通状况得到质的飞跃,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更是得以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战也以完胜而高奏凯歌。
画“面”点“睛”,为“交通强市”倾注交通力量。
“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挖掘”。目前,绵竹市紧扣交旅融合主旋律,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慢游”交通网络,汇聚通达、游憩、健身、教育等功能的主题线路,支持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民族特色村寨、风情小镇的旅游公路建设。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注重游客的旅游体验。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高品质的追求不断攀升。绵竹龙门之颠1号公路孕育而生,一条蜿蜒盘旋于青峦叠嶂间的山地公路,特别是雨后晨曦,树梢上、半空中,都笼罩上了一层极薄的沙雾,飘荡在树林里,回旋于山谷间;还有来自于泥土里,夹杂着未知名的丝丝野花香,无论你大口呼吸还是平心而吸,它都会若有似无的触及你的嗅觉,不在乎你的有意还是无意......
龙门之巅1号公路不只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产业之路、致富之路,可以带动周边林下中药材、食用菌发展。同时,依托山水自然资源,开发更多文旅新业态,沿线可以注入康养民宿、峡谷漂流、户外运动、露营平台等多种旅游元素,开发更多新项目、新业态,建设成不止于旅游目的地,更是就业新高地、财富实现地、和美示范地。
下一步,绵竹市将以龙门之巅1号公路为标杆,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思维,务求民生实效,向着人民需求、时代需求的方向继续起跳摸高。(四川省绵竹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