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可可托海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震撼
汽车驶过最后一段盘山公路,“可可托海”的路牌在秋日阳光下格外醒目。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两种力量瞬间将我包裹——是自然馈赠的磅礴壮阔,更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深沉。抬头望去,灰褐色的“神钟山”拔地而起,垂直的岩壁上还留着风雪冲刷的纹路,它静静俯瞰着脚下的额尔齐斯河,河水裹挟着上游融化的雪水,泛着青绿色的波光奔涌向前,像一条流动的翡翠丝带缠绕在峡谷间。
红色血脉三号矿中的家国记忆
若说自然风景是可可托海的“外衣”,那深埋在地下的红色故事,便是它跳动的“心脏”。跟着讲解员走进“三号矿”,站在观景台往下看,巨大的矿坑呈螺旋状向下延伸,深褐色的矿壁上还能看到层层叠叠的采矿痕迹,像一枚被岁月打磨过的功勋勋章,静静镶嵌在戈壁上。“这里产出过86种稀有矿物,上世纪60年代,光靠这些矿石就偿还了国家47%的外债,‘两弹一星’研发需要的锂、铍、钽等关键材料,也大多来自这里。”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我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矿工们的热情。
法庭新体验琐碎中见温暖
来到可可托海人民法庭服务刚满半个月,每天的生活都像一本鲜活的“基层工作新手教程”。刚开始,我的任务是整理卷宗。看似简单的活儿,却藏着大学问:要按顺序把起诉状、证据材料、庭审记录一一分类,用回形针轻轻固定,再仔细核对页码,不能有一丝差错。前辈们总说:“卷宗是司法工作的‘档案’,每一页都关系着当事人的权益,容不得半点马虎。”后来,我开始跟着法官去牧民毡房普法。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牧民大叔们端着热乎乎的奶茶,围着我们坐在地毯上,法官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结合身边的案例讲《民法典》里的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知识,遇到大家听不懂的地方,就拿起桌上的馕比划,气氛格外热闹。有位哈萨克族大妈听完后,拉着我的手说:“以前总觉得法律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我们过日子的小事里。”
慢慢的,我也开始参与调解工作。有一次,两位牧民因为羊群越界的小事闹到法庭,情绪都很激动。法官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先给两人倒了杯热茶,笑着说:“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咱们先说说各自的想法,总有能商量的办法。”就这样,从中午聊到下午,法官一边耐心听两人倾诉,一边帮他们算“人情账”“经济账”,最后两人终于握手言和,还约着一起去放羊。看着他们笑着离开的背影,我忽然懂得,基层司法工作没有那么多大案要案,更多的是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但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却关系着老百姓的舒心与安心。每当一起纠纷通过调解化解,每当牧民们因为我们的普法宣传露出豁然开朗的笑容,我就真切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分量——它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在整理卷宗时的细致、在毡房普法时的耐心、在调解纠纷时的真诚,是青春与边疆签下的一份庄严契约。
未来的日子里,我想把在可可托海感受到的震撼与感动,都化作前行的力量。我想在冬天去看神钟山的雾凇,去听矿洞里的红色故事,更想在法庭的工作中,继续学习、成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老百姓解决更多难题。我相信,在这片有着英雄过往的土地上,每一次整理卷宗的认真、每一次普法宣传的坚持、每一次调解纠纷的努力,都是在为可可托海的和谐发展添砖加瓦。我会带着这份初心,用行动践行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诺言,在边疆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作者:阿依达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