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卖小哥吐槽殡仪馆深夜订单事件引发热议。有人理解值班人员需求,有人质疑合理性,也有人怀疑订单真实性。这一事件背后,暴露出外卖骑手职业困境、特殊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平台责任缺位等多重社会问题。
当前,外卖骑手群体生存状态严峻。2025年外卖行业从“用工荒”转为“就业难”,全国主要外卖平台新增骑手数量同比下降42.3%,一线城市骑手饱和度高达112%。同时,平台常以“自由职业者协议”规避劳动关系,骑手权益难以保障。夜间配送时,骑手不仅要承受心理压力,还要面对昏暗路况、交通等安全隐患,而平台却缺乏特殊场景风险评估和保障。
殡仪馆员工的夜间困境也不容忽视。作为24小时运转的特殊场所,殡仪馆工作人员承担着值守、遗体接运等职责,与医院急诊科等夜间服务机构一样,他们也需要基本饮食休息保障。但因场所特殊性,其需求常被社会认知遮蔽、污名化。
更深层次看,这是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的隐性歧视。公众对死亡场所的恐惧,转化为对相关从业者的偏见。普通的外卖需求在深夜被赋予超现实色彩,合理需求遭忽视嘲讽,加剧了特殊行业工作者的社会边缘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构建多方平衡机制。一方面,强化骑手权益保障。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骑手纳入保险范畴,对特殊配送设更高标准;要求平台公开规则,禁止不合理压缩配送时间,特殊订单提供风险信息并豁免拒单惩罚。另一方面,重构特殊行业社会支持体系。民政部门应督促殡仪馆完善后勤保障,设立自助食品点或与周边餐厅合作,减少对随机外卖的依赖,从而平衡各方需求,填补社会服务与权益保障的裂痕。(枣庄:四川德阳绵竹市 王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