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从民事卷宗到刑事案宗的成长之路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在平凡中坚守,于细微处见真章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在法院综合办公室工作的这两年半,就像一场充满挑战与成长的奇妙旅程,每一段经历都如同一颗独特的珍珠,串联起我珍贵的职业记忆。我的日常工作看似琐碎,却与法院的运转息息相关。档案管理、文件收发、机要保密、材料写作……这些任务虽不似法官那般直面庭审的庄严,却也让我在平凡的岗位上感受到了司法工作的厚重与责任。
 
  档案管理:守护历史的“守门人”
 
  档案管理是我工作的核心之一。与成堆的卷宗打交道就是我工作的常态,整理、归档、编号、装盒,看似机械重复,却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纸张背后的分量。每一份档案都记录着当事人的故事,承载着法律的公正与威严。我曾翻阅过一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案卷,那是我院的第一册卷宗,泛黄的纸张上工整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是档案的管理者,更是历史的“守门人”。
 
  做好当事人的调阅档案服务是每个“档案人”的重要任务,得益于诉讼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推进,当事人查阅档案不再需要费力地翻阅库房,而是简单的在电脑中查找操作,大大方便了当事人的查档需求,也提升了工作效率。“没想到三十年前的案子还能找到!我以为很麻烦呢!”每当听到当事人这样的声音,我就对自己的档案工作又多了几分敬畏和动力。
 
  文件收发:信息流转的“枢纽”
 
  综合办公室总是离不开文件收发这项“硬杆”。作为信息流转的“枢纽”,我为自己立下了四项规矩:收文转办力求“快”,拟办意见务必“准”,传文流程保证“严”,跟踪反馈注重“实”。只有及时传递上级法院文件、严肃检查本院发文,才能帮助党组快速高效推进工作。
 
  同时我也逐渐认识到,一些年代久远的材料只保留了纸质版,而这些材料并不是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再次查找翻阅费时费力。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材料的可用范围,我逐渐摸索出一套文件保存方法:根据文件的不同类型,建立详细的收发记录,除保密文件之外,全部扫描进行电子版保存,并及时备份至安全硬盘,大大方便了近期甚至多年后文件查阅。
 
  材料写作:文字的“匠人”
 
  材料写作是我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总结、汇报材料,还是领导讲话稿,都需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准确传达信息,同时兼顾语言的凝练与生动。刚开始接触这项工作时,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写出的材料要么过于平淡,要么缺乏逻辑。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公文写作书籍,并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参考模仿优秀的公文进行练习。渐渐地,我掌握了自己的材料写作技巧,开始能够独立完成高质量的文稿。在多次练习修改得到领导的肯定之后,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文字匠人”的成就感。
 
  两年半的工作经历让我明白,法院的工作并非只有庭审的庄严与判决的权威,更多的是平凡中的坚守与细微处的责任。作为一名综合办公室干警,我或许无法直接参与案件的审理,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司法公正贡献力量。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于细微处见真章,为法院的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吉林省汪清林区基层法院 于智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