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2025年新年的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一切都显得静谧而充满希望。然而,在承办法官的办公室里,一个不同寻常的案件打破了这份宁静,这是一个探视权纠纷案件,如同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承载着家庭破碎后的诸多情感纠葛。
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原本是一对夫妻,曾经他们也如世间无数普通夫妻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组建家庭、养育孩子。然而,生活的轨迹却未能按照他们的预期前行,最终两人选择了分道扬镳。离婚后,孩子判给了母亲李某抚养同时也判决父亲王某每月有权通过会面、微信聊天等多种方式探望孩子,期望以此来维系父子间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离婚后父子之间如判决那样,一直微信联系着,但是自从一个月前,原本还算和谐的局面被彻底打破。李某突然将王某的微信拉黑,并搬离了所在的城市,甚至还换了电话号码,仿佛一夜之间,切断了王某与孩子之间所有的沟通渠道。王某像一只迷失方向的鸟儿,焦急万分。看着孩子照片时,思念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迫切希望能够见到孩子,听听孩子的声音,看看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无奈之下,王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视权。
对于这起没有金钱标的的执行案件,承办法官深知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重量。在法律的天平上,无论夫妻之间有何种争执,无论曾经的爱恨情仇有多深,父亲探望孩子的权利都不能被剥夺,这是法律赋予孩子的权利,也是亲情的维系。承办法官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这份责任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坚守,更是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
虽然案件的焦点看似明确,但要真正解决其中的问题,却并非易事。承办法官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如何联系到失联的被执行人李某。这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座神秘的岛屿,充满未知与挑战。法官仔细查阅了各种与案件相关的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双方曾经提供的居住地址到工作单位,从社交平台留下的蛛丝马迹到亲朋好友可能知晓的线索,都被逐一梳理。同时,法官还依法调取了相关资料,向多个部门和机构发出查询申请。多次通过电话、地址等有限的线索反复核实,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与波折,终于,在历经周折之后,通过消费记录、交易流水确定了李某的下落。那一刻,法官心中稍感欣慰,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案情在承办法官联系上李某后,逐渐清晰明朗了起来。李某向法官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原来,王某每次通过微信视频看望孩子时,由于想对孩子表达过多的关心,常常会说一些无关紧要甚至有些离题的话,言语上也有一些不当之处。李某觉得,孩子现在还小,这些话题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和消化,她担心长期的交流不当,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状态,让孩子对父亲的探视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她便选择了将王某拉黑并更换联系方式,试图以此来避免这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番坦白,不仅深刻地表露了双方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也让承办法官看到了案件背后复杂的情感纠葛。王某的出发点是关心孩子的成长,希望通过更多的交流了解孩子的情况,却因方式不当引发了李某的担忧;而李某出于对孩子的保护,采取了切断联系的方式,却忽略了孩子对父爱的渴望。这一矛盾的背后,是双方对孩子深深的爱,只是爱的方式不同,导致了如今的对立局面。
面对这一复杂的局面,承办法官陷入了沉思。一味地采取强硬手段,或许能够暂时解决问题,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化解双方的矛盾,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化双方的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于是,法官经过慎重的考虑,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建立一个专属的微信群组。这个群组专为王某探望孩子而设,有其独特而合理的规则。在群组中,有孩子的父亲、母亲和承办法官,且承办法官明确本群规定,杜绝非必要的闲聊和不着边际的话语,确保每一次视频探视都能集中于探视孩子本身,解决探视孩子问题的同时,还起到监督的作用。比如,在探视过程中,主要围绕孩子当天的生活趣事、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方面展开交流,让每一次的沟通都紧密围绕着孩子这个中心。这样一来,既尊重了双方表达关心孩子的意愿,又能引导双方以正确、积极的方式进行沟通,切实保障了孩子与父亲之间必要的情感交流与亲情维系。
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框架下有序开展。承办法官严格依法行事,确保父亲的探视权得到保障,同时也充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缺失父爱的“一角”。本案中,法官在寻找李某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又在找到李某后与其交流时的倾听与引导,以及最后提出设立专属微信群组的创新方案,无不一一体现出法律的庄重与温情。法律,不仅仅是那一页页冰冷的条文,它在承办法官的践行下,承载着人情的温暖与关怀。
法官说法
探视权,作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承载着无尽的亲情与爱意。它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桥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法律层面来看,探视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孩子需要在与父母的互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与支持,从而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心,这对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探视权的行使过程中,必须在尊重当事人合法意愿与维护未成年人最佳利益之间取得平衡。父母双方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关切,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忽视孩子权益的理由。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应当被充分考虑。
在执行探视权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方式方法,通过创新方式有效解决因沟通障碍引发的家庭矛盾。就像本案中设立专属微信群组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大智慧。它在尊重双方沟通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则约束,引导双方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交流,避免了因沟通不当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合理解释和灵活适用相关法律,在确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传递出浓浓的人文关怀。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温暖,让亲情在法律的呵护下得以延续和修复。
作者: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人民法院 王嘉桐 张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