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共同关注》“真相来了”栏目曝光网络主播假借“助农”旗号,通过“卖惨”博同情赚取流量并变现的案例,再次揭开网络空间中愈演愈烈的卖惨产业链:编剧撰写催泪剧本,演员进行职业化表演,MCN机构批量生产,最终通过精准算法推送到用户眼前。当真实的苦难被异化为流量游戏,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数字时代的道德危机。
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构建起精密的流量陷阱。当“被家暴的单身母亲”视频获得10倍于普通内容的流量倾斜,创作者立即捕捉到算法偏好,形成“悲惨指数”与流量收益的正向关联。某直播平台数据显示,带有“重病”“孤儿”标签的直播间,礼物打赏金额是普通直播间的8.3倍。这种机制催生出职业化的卖惨表演者群体。在浙江某影视基地,专业团队提供从病历伪造到场景搭建的“卖惨套餐”服务,单条视频制作报价高达5万元。四川某MCN机构培训文档显示,合格的“悲惨主播”需要掌握7种哭戏技巧,能够根据打赏金额精准切换感激涕零的表情管理。
公众的善意正在被系统性地透支。中国慈善联合会数据显示,2022年网络募捐投诉量同比增长240%,其中72%涉及虚假悲情营销。当某地真实的水滴筹求助信息出现时,评论区充斥着“又是剧本”“坐等反转”的质疑声。更严峻的是,这种信任危机正在向线下蔓延,武汉街头确有重病患儿的母亲,因路人普遍怀疑其真实性,三天仅募集到27.5元。
破局之道在于重塑算法价值观,建立数字时代的善意防火墙。这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深圳已试点“网络求助信息核验平台”,民政、医疗、公安数据打通后,求助者可通过人脸识别在线验证诊断证明、贫困证明等材料。杭州互联网法院近期判决的“虚假抗癌卖惨案”,首次将情感欺诈纳入网络诈骗量刑范畴,被告被判处罚金38万元。
在这个每秒产生7万条短视频的数字世界,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地关闭善意通道,也不能放任情感沦为可量化的流量商品。重建网络空间的信任契约,需要超越简单的真伪之辩,在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作为互联网个体的我们,在对真实苦难保持敬畏的同时,要对情绪渲染强烈的内容保持警惕,遇到可疑内容时,不点赞、不转发、不评论,避免为算法推送提供数据支撑,优先选择可溯源的捐助渠道,让善意生长在理性的土壤里。
面对卖惨经济,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地关闭同情心,而应进化出数字时代的“智慧善良”。当每个网民都成为信息把关人,当每次捐助都经过审慎判断,那些虚构的眼泪终将失去生存空间。真正的善意,从不是被流量劫持的冲动,而是在清醒认知后依然选择相信美好的勇气——这或许是我们对抗异化共情最有力的武器。
作者: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 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