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11月29日《新华社》)
“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畏艰辛,顽强拼搏,久久为功,用40多年的时间创造出的新时代奇迹,其成就背后展现出的璀璨蓬勃精神力量,值得深思学习。
具愚公移山坚韧志,破沙海万难。塔克拉玛干沙漠被誉为“死亡之海”,其治理难度举世罕见,然而无数治沙人如同愚公面对王屋、太行二山一般,没有丝毫退缩与畏惧,他们深知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接力,一年又一年坚守。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意志,在漫漫黄沙中持续奋战,锲而不舍地向着沙漠治理的胜利彼岸前行,从最初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到如今生态屏障的全面锁边“合龙”,每一棵树苗的栽种,每一米防护带的延伸,都凝聚着他们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治沙人用无数的汗水与心血逐步改写沙漠肆虐的局面,生动地诠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
守钉钉子不渝志,筑生态雄关。沙漠锁边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达40多年的漫长征程。在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无论是科研人员对治沙技术的钻研改进,还是普通劳动者日复一日地铺设草方格、栽种苗木,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任务都稳稳扎扎地推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将每一个治沙步骤都落到实处,确保整个工程持续稳步进展,直至最终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种专注且持久的努力为生态保护奠定了坚实根基。
秉创新锐进无畏胆,启治沙新篇。生态屏障建设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治沙工作者们大胆创新,善于以新思路、新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他们从利用生物治沙,精心挑选适配沙漠环境的植物品种,到发展光伏治沙,让清洁能源产业与生态治理协同共进;从创新工程固沙技术,提高沙障的稳固性与耐久性,到探索沙漠生态农业模式,在固沙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他们深刻把握治沙规律,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在沙漠边缘地区建设防护林草带、在风沙策源地实施攻坚工程,在绿洲内部条田林网缺失地带实施歼灭战。正是凭借着这种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锐进精神,让我国在沙漠生态治理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凝团结协作强大力,谱绿色华年。政企合作、科技创新、探索新模式、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是新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特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重要经验。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统筹规划、调配资源,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与智力保障,企业积极投入资金与设备助力工程实施,而广大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更是全员参与,从青壮年劳动力奋战在治沙一线,到老人孩子参与到简单的环保宣传与后勤保障工作。正是各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成强大合力,才奏响了这沙漠治理的雄浑乐章。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续弘扬这些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去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共筑绿色中国梦。让我们以此次生态屏障“合龙”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让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让人民生活在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之中。(作者:四川省中江县 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