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2017年-2019年连续三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提到“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农村拥有丰富的土地、自然、人文、劳动力等资源,但是除东部地区外,发展基本现状是“土地分散不长钱、资金零散不生钱、劳力闲散不来钱、人心涣散挣不到钱……”这是就造成农村人员流失,农村土地撂荒、劳动力缺乏、老龄化、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所在。
为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一条道路,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即通过建立利益链接,壮大集体经济,整合盘活农村闲置零散资源,推进“三变”改革。虽然基层干部群众对实现“三变”很期待,也很支持,但是推进“三变”改革,必然免不了一些阻力和担忧,因此他们对国家还有些期盼。
一是期盼有更多政策帮扶。出台相关扶植政策,如建立专门扶植“三变”改革政策、指导意见,使得开展试点有章可循,有案可依。落实“三变”改革初期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建议前期实施阶段对涉及三变改革尽量减免税收,或者免费,待完成改革,集体经济合作社盈利分红后再征收。完善关于“三变”改革帮扶政策,包含土地政策、驻村帮扶政策、资金政策、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等相关政策。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帮扶政策,不仅可以促进“三变”改革顺利推进,更可以提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信心和动力。
二是期盼有项目资金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地区生产生活发展劲头,其中制约西部地区发展尤为明显。西部地区农村公路村村通是基本实现的,水利基础设施也是有的,相比于东部地区还是很落后,这里很多社道没有通、断头路居多。水利设施缺少项目资金,无法满足农民水利灌溉要求,如西部某个县的严新村,全村共有1400余亩土地,其中各种原因造成的撂荒和非精细化耕种土地据不完全统计共计达到了300余亩,其中一半是因为缺水及水利设施不完善造成。农村基础设施是需要大量项目资金投入,依靠群众自筹可能性不大,所以为保障“三变”改革顺利推进,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投入。同时,为发挥项目资金最大社会效益,对修建堰塘、水井、村道等技术含量不高项目,建议不招标,通过以工代赈方式进行项目建设,既可以确保“五大股份合作社”中劳力股份合作社顺利运营,又可以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除了加大对“三变”改革地区的投资外,还要加强“三变”改革启动资金支持,规范灵活使用各村产业发展扶植基金,银行加大提供无息、低息贷款力度,进一步减小改革初期阻力。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可以进一步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为“三变”改革提供了原始的启动资金,这是往后无数个零前面的那个一。
三是期盼高质量人才支援。推进“三变”改革,面对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突出问题是缺乏人才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有“三变”改革经验的人才,为解决这个问题,建议“输血”和“造血”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加大东西部协作中人才交流力度,推动已试点成功的地区干部和将要改革或正在改革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力度,促使将要改革、正在改革地区在“三变”改革过程中少走弯路,少走错路。另一方面强化地区“造血”功能,坚持边改革边总结边培养人才,这样确保改革后期能顺利进行。通过交流、招引、培养“三变”改革人才,这是保障“三变”改革顺利,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之策。
四是期盼社会企业参与。借鉴过去精准扶贫万企帮万村经验,民营企业和相关试点村结对开展合作、结对签约,社企共建。村集体转换身份角色,作为相互平等合作方,村集体发挥农村土地、自然风光、闲置资产等资源优势,社会企业发挥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优势,互利共赢,优势互补。通过社会企业参与,一方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农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进而加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早日实现。(作者: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肖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