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医保目录准入价格谈判正式启动,以市场换价的方式切实降低药品价格。同时,“4+7”全国扩围已经逐步进入落地阶段,按照此前计划,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全国扩围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落地,扩大集中采购规模,价格将进一步下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药改革进入深水区,控费降价全面推进。
目前我国医保基金支出增速已超过20%,高于基金收入增速。一直以来,国家都十分关注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控费”“降价”两路并进,是2019年医保改革的重头戏,相关政策正密集推出,打击欺诈骗保专项行动正在继续。从去年落地的“4+7”城市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到国家卫健委宣布拟制定全国辅助用药目录,再到近期的30个城市启动按病种付费(DRGs),这些政策均显示出目前医保控费的力度正在迅速加大。
不过,在我们看到成效的同时,与药品控费降价、医药改革相伴而生的医疗乱象也不得不提防。比如,一边是国家将更多的药品纳入医保范畴,另一边却是有的医疗部门盯上了医保基金这块“唐僧肉”。不少地方看个感冒动辄上千元,一些医院为了创效,对医生下达指标,倒逼有的医生不是过剩开药,就是搭售检查,衍生出的医疗骗保、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等行为成为新的“毒瘤”。针对这些“毒瘤”,监管部门必须拿出“手术刀”,坚决予以切除。
医疗降价包含着各方面要素,不仅药品要回落价格,各类挂号、检查、诊断、住院等方面的费用也要与国家政策用意同频共振,绝不是一方面药品在努力降价,而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却在“以药补医”,暗中操纵看病费用上涨,来稀释药品降价的“红利”。正因如此,落实好药品控费降价,推动“看得起病、看的好病”真正惠及百姓,还应盘活药品、看医、治疗各方面“一盘棋”,多方联动、加强监管,真正体现出医改的普惠意义。(作者: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