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胡代林:北大校长认错字诚恳致歉勇气可嘉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刚刚过去的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花絮”,校长林建华在致辞中将“鸿鹄”一词中的“鹄”字念错,迅速在网上引发讨论。昨天,林建华在北大未名BBS论坛上发文向学生致歉,这封近千字的致歉信处处透着真实、坦诚,受到北大师生、校友以及校外人士的称赞。(中华网5月6日)
 
  一位北大的校长,堂堂中国最高学府的校长居然会在“五.四”青年节暨北大120周年校庆这天发表演讲时将“鸿鹄”一词中的“鹄”字念错。对常人来说,算不了啥;但对北大的校长而言,就是一件大事。而且偏偏是北大校庆当天,意义非凡,不可小觑。有些网友对此不依不饶,北大的校长能犯这样的错吗?
 
  先看看事件的缘起吧。这天校庆纪念大会上,林建华发表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的演讲。讲稿里有一处表述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发言中,林建华将“鸿鹄”的“鹄”念成“hao”,引起了广泛关注。昨天林建华通过未名BBS论坛发表《致同学们》的信,全信以“抱歉”开头,以“致以歉意”收尾,主动承认自己在校庆大会的致辞中读错了“鸿鹄”的发音。林建华在信中坦言自己不熟悉这个词的发音,文字功底的确不好,“这次应当是学会了,但成本的确是太高了一些。”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鸿鹄”二字来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陈涉世家》,属于初中语文课本中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原文中是陈胜说的一句话:“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在这里,鸿鹄就是天鹅的意思,陈胜说:“你们这些家雀儿哪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北大校长林建华在致歉信中说,他上中小学时,教育几乎停滞了,自己接受的基础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他也告诉学生们,自己并不是想为自己的无知或失误辩护,只是想让学生们知道真实的自己,“你们的校长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林建华说自己会努力,但也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他告诉学生,所有重要讲话都是自己写的,其中的内容和思想都是他希望大家了解的。林校长的一席话真诚,我们广大的网友也应该为林校长的道歉表以理解,对他的勇气给与赞许,这才是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容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理,不可再纠结于此。
 
  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是神,不可能十全十美,哪有不犯错的。关键是看犯错后怎么办?是一意孤行、固持己见还是立马改正、引以为鉴呢?尤其是对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或一个公众人物,成千上万双眼睛都看着你,改还是不改?这得看他的肚量。改呢,太丢面子;不改呢,更说不过去。北大校长不是播音员,也不是文字学专家,读错字难免,每一个人不可能认识每一个字,再说“术业有专攻”,对自己的学术领域肯定很熟,对其他领域未必那么熟悉,最难能可贵的是敢于认错的勇气,这也给其他校长们树立了一个典范,既要对文字有敬畏之心,也要有低下头接受批评、坦诚认错的态度。现实中,有很多人明知犯了错却不敢承认也不愿改正,尤其是个别官员一意孤行、独断专行,长此以往,极易造成个人膨胀,不能做的事偏要做,酿成大错,“自己挖的坑自己跳”,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往往对党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悔之晚矣。
 
  另一个方面,这也再一次给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敲响了警钟,普及和提高传统文化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们的学校责无旁贷,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应该好好补一下课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为提高中国的“软实力”而不懈努力。(作者:四川省中江县朝阳 胡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