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法治精神培育需要通过大力进行法治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将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是对依法治国进行的全面部署。在山区如何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打造好法治文化建设,并借助法治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话题值得深思。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亚洲生物多样性永久性示范基地、世界名山、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六张“世界级名片”,国家公园体制把神农架的生态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美国地理杂志推荐为“人一辈子不得不去的地方”,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法治神农架须认真考量。
-、神农架历史渊源
神农架历经变迁,留下了古老的文化,考古在朝阳河谷发现了距今120万年前的石器,红坪有距今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古犀牛洞,阳日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汉墓群,其历史演变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有区域文化特色,即亚洲少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文化上是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神农架林区是以大小神农架、神农顶等主峰命名,被誉为“华中屋脊”,1970年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神农架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浓厚的山林地域风貌。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打破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定论,对于中国神话学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1985年在红坪、刘享寨相继发现了两块保护山林的石碑。红坪的护林石碑立于经坪西沟天门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镌“严禁山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100多年;刘享寨南麓新大路垭的峰峦石壁上,石碑长83厘米,宽55厘米,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镌“严禁石木”四个大字,这两块石碑是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壁”。
二、神农架法治文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神农架出台《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的意见》,林区党办政办印发了《贯彻实施〈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的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通知,使法治建设深入开展。
(一)探讨和研究法治文化理论。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浅谈山区普治工作发展成效及问题对策》、《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浅谈法治环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浅谈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浅谈普法工作中的成效与问题对策》等调研报告,认真分析了以什么形式可以广泛而深入地使民众逐步接纳先进的法治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二)打造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经过“一五”普法启蒙教育到“六五”普治活动,在探讨中除沿用培训、讲座、咨询和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宣传形式外,利用神农架地方的薅草锣鼓、花鼓子歌、丧鼓歌和顺口溜等声情并茂、趣味盎然、粗犷苍凉、抒情优美等本土文化传播途径,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和丧鼓歌,使法制宣传与古老习俗相结合,改变了村民集中授课枯燥无味、挤占农忙时节等方式,也鼓励和引导了法治文艺创作,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改变了少数民众的不良行为方式。
(三)推进“一月一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按照“一月一主题”要求,以《宪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分别确定“一月一主题”内容、途径和方法,制定主题活动安排表,精心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载体,明确单位、活动名称及月度计划,围绕村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法律以案释法,开展适合村(居)民特点的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等活动,深入乡镇、社区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做到“一月一主题、一事一宣传”,确保宣传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月月有。
(四)依托“乡村说事”助推法治文化建设。在全区8个乡镇开展“以案释法乡村行”活动,采用“点单式”服务涵盖家庭美德、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源管护、环境治理、农村妇女实用技能培训等内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花鼓戏、快板等,讲师团授课结合典型案例与群众互动、现场排忧解惑,并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横幅,在新闻、微信、QQ群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暴法》等法律法规,群众受益面广、满意率高。
(五)注重独特的文化浸润。编写“普法宣传歌”、“薅草锣鼓歌”、“三句半”、“快板”、“法制小品剧本”等,编印《法制文化集萃》和《民事纠纷案例》等法治文化读本,结合创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大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扩大“法律六进”范围,推进宣传教育进“景区”、“林区”,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交通安全、服务旅游发展”专项“治旅、防火”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拓展到了“旅游区”、“森林区”。
(六)利用微电影滋养心灵。公民的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越来越强,在加深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感悟,发挥法治文化浸润心灵的作用,提高创建实效性,林区普治办在全区各乡镇、各行政机关、各行业和各事业单位中举办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展播、上报活动,收到了一定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