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攀言:“走基层”关键是要走进百姓心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临近年关,机关党员干部“走基层”活动不断升温。当前,机关党员干部“走基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是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
 
  但从以往“走基层”中不妨有给钱给物治“外伤”、轻强根固本练“内功”的现象。集中表现为遇到问题往往采取“补窟窿”的办法,“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效果不显著,群众认可度大大降低;有的追求政绩,热衷于做 “快餐”,求“速效”,搞“景点”项目,把精力放在“装潢门面”上,对那些长期管用而一时难以明显见效的基础性工作却不够重视。没有真正走进百姓的心。结果往往是 “外观好看,内乱不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冒出来了,按下葫芦又起瓢。
 
  因此,在新一轮机关党员干部“走基层”活动中,要按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的“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新要求,防止形式主义作风抬头,真正走进百姓的心间。那么,如何才能在走基层中走进百姓心呢?
 
  一是要切忌“浮光掠影”。“知政失者在草野。”“走基层”,需要俯下身、沉下心。我们经常听到有干部深入群众听不到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表面上看是基层干部群众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最本质问题还是走基层的干部浮光掠影致使闭目塞听,所以难以发现作风疏漏,更难以解决好那些突出、紧迫的问题。干部“走基层”一定要带着亲民、近民、敬民的感情,想群众之所想,盼群众之所盼,急群众之所急,切忌“浮”在表面上,“沉”不到底上,浮光掠影,只停留在“皮”上。
 
  二是要切忌“敷衍群众”。党的根基扎根于人民,植入群众,群众的力量是党执政资源的基础。“走基层”切忌“敷衍群众”,要做到“眼里、嘴里、手里、兜里”有群众,眼里有群众,就是尊重群众、高看群众的力量,细看群众的冷暖,深看群众诉求;嘴里有群众,就是要吃群众的苦、说群众话、说话为群众;手里有群众,就是要真抓实干、敢抓敢干、巧抓巧干;兜里有群众,就是要在兜里装“爱心”、装“民情”、装“群策”,才不会辜负组织期望、群众信任。
 
  三是要切忌“空话官话”。听真话、实话、普通群众的话,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走基层”要切忌“空话”“官话”,要真正走下去,深进去,善于和乐于拉家常,说群众常说的话、愿意听的话、听得懂的话,多说贴心话,力戒官话、大话、套话、空话,才能换来群众的心里话,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感情,掌握民情、了解民生,体验民苦,锤炼作风。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锤炼干部作风、树立群众观念,增强干部素质的最有效途径。目前,全社会对基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基层的基础设施不断建立起来,环境不断改善,基层缺的是思想、缺的是经验、缺的是点子,给思想、给经验、给服务比什么都重要。
 
  为此,机关党员干部“走基层”时,必须要练好“内功”, 当真下下功夫,传授好的“功夫”给基层。一要真当调研员,着力分析、研究和解决基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及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站在大局的高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每名下基层干部在下去之前都确立了适合岗位特点的课题,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准备,认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进行深入地探讨交流,帮助基层找出制约本单位发展的关键点。二要真当小学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坚持把基层作为成长的摇篮,特别是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年轻干部的必修课。向基层群众这本“教科书”学,把基层好的精神、好的作风和好的经验带回来,从中汲取不断进步的营养。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成长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做群众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在机关干部“走基层”中,道理也如此。“走基层”的干部要真正放下架子、俯下身子,深入群众当中,怀着真情,揣着感情,倾听群众心声,做实群众工作,树立公仆形象,这样群众才会竖起大拇指,才会真正的感激我们的干部、我们的党!(作者:攀枝花市委党校 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