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徐田:“共享宿舍”新概念实为“高校开放”新问题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这年头,关于"共享"的思维发散,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小到单车、充电宝、雨伞、马扎、玩具这些小件,大到汽车、健身房、K歌房、洗衣房等……共享经济正不断推陈出新,以百变的姿态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类共享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却只是噱头,赚取的也只是个眼球。比如,在摩拜率先向社会推出共享单车之后,就有了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竞相模仿。毫无创新的模式,盲目跟风最后导致一家又一家后来者的出局。广为人知的是,悟空单车和3Vbike、町町单车均已经濒临倒闭。
 
  这不,四川这一高校推出的"共享宿舍",更暗示着共享之风已然刮进了象牙塔校园,素以淳正、严谨著称的大学校园正以越来越包容、开放的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新鲜归新鲜,共享宿舍此类创意,可行性有多大呢?
 
   日前,成都出现“共享宿舍”,用户可以住进高校寝室,重新体验一把大学生活。对于这样的共享,我是支持的。成都高校推出共享宿舍,是对不动产的闲散资源合理利用,当然,在保证规范管理前提下,势必会成为下一步全社会化的趋势,成为更多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共享宿舍如同前几年政府放开机关事业单位的停车场,错峰对社会开放一样,是真正做到了对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实,共享也好,分享也罢,宿舍、食堂、场馆等设施利用假期对外开放,满足本校师生之外的社会人士需求,本质上是大学开放的议题。
 
  大学的开放,本身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只是共享宿舍,包括校园当中的体育场所、食堂等设施都可以共享。相比如此深度的高校资源配置和分享,最近媒体时常爆出的那些浮于表面的"高校走马观花游"就显得格外肤浅和小气了。 大学校园要不要对外开放,近年来争议颇多。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看来,校园开放之后将导致校内秩序受到冲击,并且会附带安全、维护成本等一系列问题。而就校园之外的社会声音来说,公共资源理应姓“公”,开放是一种应然。然而,几天前“北大清华成旅游热点”的新闻图片历历在目,一刀切让国内大学变成“没有围墙的大学”,似乎也不现实。
 
  不过,共享宿舍虽然是一种多赢的好举措,但不可否认的是,一系列开放也会带来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给师生生活带来不便,还有学校的安全及管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像西南民族大学就在"共享宿舍"的尝试中,既给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机会,又对接公安、消防部门,通过住宿人员登记系统、退房系统、消防安检措施等加强管理,将人们可能会有的顾虑降到最低,值得点赞。 
 
  理论上讲,大学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首先应该融入周边社区;大学对外开放,首先是对周边社会表示出热忱的开放度,从而在开放中让大学的文化底蕴与市民的文化需求相互动,形成一个区域文化共长的范式。这是大学的功能趣旨所在。
 
  从这个角度看,成都这所推出“共享宿舍”的高校,把文史馆、食堂和体育场馆等资源一并对外开放,是值得点赞的。然而,由于尚未有高校对外开放的系统性政策,“共享宿舍”就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些尴尬。开放并运营“共享宿舍”,必定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不收费,损失将逐渐增大;而若就这一新生事物收取一定费用,这笔费用未必在物价部门核准范围之内,学校或许就涉嫌国有资产有偿出租和对外乱收费——除了传统观念掣肘,大学对外开放还涉及到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
 
  所以,符合开放条件的大学怎样向社会开放,应该有系统性的鼓励政策和明确的政策指引。这是“共享宿舍”这个新概念给我们提出来的新问题。(作者:资阳市雁江区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