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梁纪委:发扬大国民族“夸父追日”精神去追赶超越干事创业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夸父追日,不舍昼夜;勇往直前,争取光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大丈夫要立奇志、交奇友、著奇文、成奇事、做个奇男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荒废时光浪费生命不可取,建功立业、积极努力、主动作为、稳扎稳打去努力是最好的选择,由此可见,拥有坚韧的志向对于一个有抱负有雄心的人是多么重要。那么,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式人物“夸父”的志向是什么,现今也有着不同的声音,大多数认为夸父的志向是追赶太阳,使太阳以人的意志东升西落,好以此来造福人类,不必让人类长期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下。
 
  根据“夸父追日”的典故来看,夸父生活的时代荒凉,北方地区多寒冷天气,日光的照耀不足导致人们生活的更加贫苦。夸大作为一族之首,应当以族人的平安康乐为己任,所以夸父的志向如此也不是不可。夸父的志向是拥有更强的神力,好阻止天地再次重合。据说,巫师认为,夸父一族的巨人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生活在地上的子孙,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守护星,所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保证现今世界的平稳,阻止天和地的再次重合。这个原因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这种宗教信仰包括三种:对于天空中星辰的崇拜,对于上古时期各种神兽的崇拜和对于先人的崇拜。而关于夸父一族当时生活的各种详细资料的确实导致这一理论现今都没办法验证。所以人们普遍的认为夸父的志向是驱逐外来侵略者,捉住太阳,造福于子孙后代。
 
  夸父是造福人类、驱逐外来入侵者、不舍昼夜建功立业的化身,我们应该发挥老祖先优秀的精神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追赶超越!“夸父追日“精神集中体现为华夏民族分秒必争、自强不息、奋勇争先、不怕困难与牺牲、一马当先的民族奔腾精神。自强不息”一语源于中国古书《周易》,内容是指奋发图强,百折不挠之意,后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历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都必须依赖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行,否则他就必然会为内忧外患所击倒,甚至灭亡,世界史上的诸多民族正是由于缺少这种精神而逐渐消失的。中华民族则不然,她虽历经无数次天灾人祸的苦难,有时几近灭亡的边缘,但作为一个民族始终没有被消灭,而是顽强生存至今,其根本原因则是靠的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毛泽东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勇气。”这正是在当时情境下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建国以后在面临一穷二白的处境和外敌入侵的威胁下,我们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建成了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二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同样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的结果。今天,我们又在党中央领导下,举全民族之力,奋勇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和本世纪中期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并进而向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前进,更是这种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体现。历史证明,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保证。
 
  对于当今的陕西关中地区来说,要追赶超越就不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四平八稳,而必须打破常规、强力推进、雷厉风行、跨越发展。要打破常规、跨越发展,就必须解放思想,有胆量、有魄力、有“敢”字精神,而“敢”正是植根于陕西人骨子里的一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陕人要发扬“夸父追日”精神,积极践行敢做、敢为、敢担当、敢为天下先的华夏民族龙脉精神,这种精神不光要敢干,而且要干得有影响,还要勇于对后果承担负责,要敢于干前人从未干过的创新事业,必须抓住历史机遇,融入国家战略,乘风破浪,顺势而为,而不能盲目蛮干。
 
  “夸父追日”精神的胎源地在陕西关中地区,要深入解读古人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努力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要深入总结朝代的兴衰更替、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为后世提供的经验借鉴,研究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挖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的主题意义、思想魅力和自信价值,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大力推动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同行,让孩子们从小聆听“乡音”,长大记住“乡愁”,把陕西文化研究好、传承好,为陕西追赶超越奠定坚实的文化根基。陕西地处古代“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闻名遐迩,是中华民族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和重要人物活动的舞台,对于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传承都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陕西文化在开放中包容异质文明,在多元融合和交流互鉴中实现跃升,展现出强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汉朝张骞从西安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谱写了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辉煌篇章;唐朝玄奘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西去将佛教经典带回中国;盛唐长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对内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现象,还对外推动形成了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以及部分东南亚地区在内的亚洲儒家文化圈,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中亚、中东、欧洲和非洲等地区发挥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陕西文化还以其原创性和时代性为标识,形成了稳固的自我传承与超越机制。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后稷教民稼穑到杨凌农科城新物种的诞生;从传说中轩辕黄帝造车改进人类生活方式,到今天风驰电掣的“长安号”货运班列驶向中亚各国……陕西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浴火重生,锻造了一座座伟大的精神丰碑。陕西文化正以新的面貌和样态呈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仍在为当代陕西提供修己安人、经世致用、自我超越的价值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