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伍宏桂:公务接待全面禁酒能否“禁久”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近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印发了《自治区公务接待禁止饮酒的规定》,对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涉及的公务接待活动,一律禁止饮酒,特殊情况也需报本级纪检机关审批,否则要受到党纪处分。自部分省市相继出台“禁酒”令以来,公务接待“禁酒”正在成为全国的一种大趋势。
 
  自中央“八项规定”以来,但凡涉及到公务活动,不管是会务还是餐饮,一律从简、节约。就公务接待全面禁酒来看,无论从何种意义上都应该支持、叫好,关键看能否落实,能否“禁久”。对公务员而言,公务接待全面禁酒,既是身体健康的保障,也是作风建设的抓手。
 
  很多人会对“公务禁酒令”能否“禁久”产生质疑?较突出的有三点让人难以信服:第一,“侥幸心理”作怪。部分领导干部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只是讲“形式”,搞“一阵风”,吃喝都是用国家的不用白不用,有权不用是“傻帽” ;第二,“面子心理”常在。一些地方“无酒不成席”的思想仍然很重,有时不拿酒招待上级领导,显得好像不够尊重、不够热情。有时为了办成事情,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领导会觉得不给面子、不讲人情,以后一些事就不好办了;第三,“令行不止”屡禁不鲜。有些地方把“禁酒令”对待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基至有些采取“改头换面”、“偷梁换柱”的手法,进农家乐、度假山庄,酒瓶不见商标、茅台酒倒进矿泉水瓶等,有空子就钻、见漏洞就进,也让公务禁酒难以持久见效。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禁酒令的执行:
 
  首先,以身作则,坚持原则。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铁的纪律,在公务接待中做好表率,坚持带头不喝酒,这样才能使得大家都跟从遵守,公务人员上班期间饮酒的现象就会消失,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既能拉近干群关系,又能树立政府良好的形象。
 
  其次,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禁酒”制度需要常态化,要真正落实好公务接待全面禁酒,严防“形式主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从上到下坚持表里如一,不能人前喊着“禁禁禁”,人后却偷着“喝喝喝”;加大制度的约束,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做出工作成绩、强化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上,这样才能让党员干部更好地“接地气”,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才能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赞同。
 
  最后,严防严查,加大问责。全面“禁酒”要想在落实中见真效,关键还是要加强制度落实和日常监督。只有通过财务检查、审计和明查暗访等形式,统一公务接待费用标准,明确接待清单包括接待对象的单位、姓名、职务和公务活动项目、时间、场所、费用等内容,让公务接待消费了什么,特别是消费的项目、价格等一目了然,形成公务接待“不能喝、不敢喝、不想喝”的氛围,同时对公务接待饮酒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在执行和问责时都要铁面无私,不能“留一手”,也不能“高抬贵手”。
 
  总之,从源头上卡住接待费用,在接待后接受严格审查,每个关节都要有效监督,这样才能真正地遏制公款吃喝,大肆挥霍,才能更好地提升党员干部良好形象,从而赢得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作者:贵州省天柱县 伍宏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