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枞阳县周潭镇燕山教学点的民办教师周顺友,曾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怀揣着对三尺讲台的热爱与执着,他用残疾的身躯为山区孩子们传递知识的火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三十七年坚守在贫困山区教育第一线。组织提名、村民推选他当村干部、弟弟介绍合肥的高薪工作给他,都被他婉言拒绝了。他说:“我要一直陪着我的孩子们,直到他们走出大山。(8月15日《光明网》)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三十七年的坚守,只为一个信念,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待到岁月染白双鬓,年少的青春早已不在,但身残志坚、大爱无言点亮贫困山村希望的灯足以慰藉平生,足以在教育事业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用朴素的信念书写爱的忠诚。爱心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有了爱的力量作为指引,教师便会投入全部的精力,无怨无悔的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奉献给孩子。对于周顺友来说,他不仅有了爱心,更有一份朴素而又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作为大山里的孩子,少了一份喧嚣,多了一份渴望。渴望着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色彩缤纷、去听听外面的人声鼎沸。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教育便成为了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的快捷通道。从此周顺友三十七年如一日的扎根大山深处,用自己的执着、朴素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大山的孩子长出飞翔的翅膀,在知识的天地中自由的翱翔。
用最美的年华演奏爱的赞歌。为了村里的适龄儿童有学上,周顺友将自己最美的年华献给这片怀揣梦想的土地,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为梦前行的孩子们身上。三十七年守着三尺讲台,三十七年坚守在贫困山区教育第一线。试问,人生又有多少个三十七年?但,在时光飞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不屈的山村教师,用自己的年少青春成就希望者的守望。为了山区孩子那一抹纯真的微笑,毅然拒绝高薪诱惑,放弃改变生活窘境的岗位。在亲情和收入的诱惑前,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生活现实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留在山区继续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天道酬勤,这个200户不到的小山村,仅考上本科的孩子就超过30人,这也许就是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好的诠释吧!
有你的地方就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时代的最强音,愿知识火炬在周顺友的传递下,绽放出新的光芒,感染更多的人扎根基层,用三尺讲台点亮山村孩子们希望的灯……。(作者:德阳市旌阳区 林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