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般诈骗罪的犯罪模式是,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受骗者)产生(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行为—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高考刚刚结束,考生及家长即将进入令人焦虑的报考志愿期,而此时也是招生诈骗案件的高发期。让我们了解下典型骗局及话术,希望广大考生及家长在报考志愿时提高警惕。
一、培训“免试入学”,专攻落榜考生
小朱的高考分数没有达到当年的本科录取线,他听说某公司有落榜考生培训班,培训后可像其他同届考生一样正常进入大学。负责人称只要在北京某大学培训一学期后,即可进入国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上学。随后,小朱在参加开学典礼时,才发现自己参加的是成人高考小朱的家人为其缴纳了6万元的培训费。随培训。
二、手握自主招生名额,享受“低分录取”
老罗自称是北京某高校的老师,手中握有知名院校的自主招生名额,一些学生家长找到他,希望其帮助孩子走自主招生途径,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并可以低分录取。老罗谎称需要活动经费,收取每人25万余元。
高考结束后,这些找老罗“办事”的毕业生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当这些家长到学校查询,骗局才被戳穿。
三、虚假高招链接,病毒攻击盗刷存款
李某的孩子是应届高考生,一天她接到一条短信,称点开链接可以查看孩子的体检报告,因孩子姓名和自己的手机号都正确,她以为是学校发送的短信,未核实短信来源便点击了链接,但链接连续三次都未点开。
接着,一个号码连续拨打李某的手机,几分钟后李某就收到了银行发来的短信,自己银行卡内的钱不翼而飞。
法院通报的典型案例,无一不是家长想通过非正常渠道为孩子找到进入理想大学的“后门”,但却无一不是陷入骗局之中。走后门之所以会成为许多家长信奉的偏方,因为他们相信一些在社会上流传的“后门段子”:某家孩子分数偏低,却上了名牌大学;谁谁谁的门路很广,与某某大学有过硬关系;有人通过某大学领导,被录取到了好学校好专业……
他们不会去求证这些段子的来源,更不会去理性分析段子的真假,平时将段子作为谈资,而关键时候,他们出于对自己“社会经验”的信任,坚信“后门”的存在,而且坚信只要找对人,这“后门”就是为自己而开。
温馨提示:一、家长和考生应认清,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不存在经过培训无需参加高考即可上“一本”的特例。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和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在含义、难易程度、录取条件等方面均有很大区别。骗子利用考生及家长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远程网络教育。考生及家长应通过官方途径核实院校的真实情况,了解办学资质、招生资格等,如有条件可以实地去进行考察、咨询,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登录本省市教育部门公布的正规渠道查询录取信息,或登录报考学校查询学校的新生录取名单,切莫轻信口头承诺、及时识破谎言。二、自主招生需要由考生提出申请,所在学校提供推荐材料,并由高校单独组织考核。自主招生名单会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要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不得突破招生计划录取。所谓“额外自主招生名额”都是骗局。三、不要轻易点开手机中来源不明的网站链接,未核实网站真伪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输入身份证号、准考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要填写银行卡号、密码以及来源不明的验证码,收到与录取相关的信息应第一时间与学校老师核实。(作者:吉林省临江林区基层法院立案庭 吴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