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调解化纠纷,司法温度暖人心
——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妥善化解装修纠纷
山东法制传媒网:(姜增民)近日,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因装修费用引发的纠纷案件。法官以耐心细致的调解、专业严谨的作风和司法为民的情怀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生动诠释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初心与担当。
案情回顾:各执一词陷僵局
2023年,原告装修师傅李某承接了被告房主张某的房屋装修工作。完工后,张某以“室内气味刺鼻、材料不环保”为由拒付5000元装修尾款,并坚持要求对墙面大白粉材料进行质量鉴定。李某多次沟通无果后诉至法院,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法官行动:实地勘察明真相
为查明事实,承办法官与主管副院长亲自前往现场勘察。经细致查验,发现房屋内虽有装修气味,但属于正常施工后的短暂现象,未达到刺鼻显著等危害健康的程度。然而,房主张某情绪激动,坚称“材料有问题”,调解工作困难重重。
温情调解:释法析理破心结
面对当事人的固执,法官并未简单“一判了之”,而是从法理、情理多角度入手,耐心释明法律后果:“若坚持鉴定,需预付费用且可能面临败诉风险;若材料合格,额外发生的费用将由您自行承担。”同时,法官从诚信履约、换位思考的角度劝导张某:“装修师傅靠手艺养家,若质量确有问题,法院一定公正处理,但无故拖欠工钱既伤和气,更损信誉。”
主管副院长与承办法官多次组织调解,既讲清遵守合同约定的法律底线,又用朴素道理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经过连续数日的沟通,张某的态度逐渐软化,最终同意当场支付拖欠的装修款,双方握手言和。
司法为民:小案背后是大情怀
“法官不是冷冰冰的办案机器,而是有温度的矛盾化解者。”面对标的额仅5000元的“小案”,法院依然投入大量精力实地调查、反复调解,既避免了当事人因鉴定产生额外负担,又让民工的辛苦钱得到保障,更修复了社会关系的裂痕。
这起纠纷的圆满解决,是法院践行“枫桥经验”的缩影。近年来,白河林区基层法院始终将“案结事了人和”作为目标,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萌芽。法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更为构建平安社会、诚信社会注入坚实的司法力量。
司法的力量,不仅在于裁判的权威,更在于守护人性的温度。当法官俯下身倾听诉求、耐下心化解纷争,法治的暖阳便能照进每个角落,照亮和谐社会的未来之路。(吉林省白河林区基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