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朱玉富)
“尖尖毛刺绽锋芒,孕果茸茸内里藏”。硕果金秋,秋老虎带着热辣辣的风吹来,让人仍然感受到夏天的闷热。尽管已是初秋,但济南市钢城区艾山罗汉峪村的田野仍是一片葱绿。葱绿的田野,恰似一个中年女人,披着微黄的头发,在光阴里行走,婀娜多姿,凸凹有致。那黄,滋润着人的双眸,浸润着农人的心扉。那黄,让人心醉,让人意乱情迷,令人心醉!
泛黄的田野尽是玉米、大豆、谷子,间或有高粱和地瓜,放眼望去,无论是什么庄稼,在八月里呈现的都是浅黄色。然而,罗汉峪村万余亩的三面山坡上,却突兀地出现了一片片红色,像盛开在无边绿叶里的红花,分外耀眼。这一片红色便是成片的板栗。
在村西的卧虎山顶的一片瓦蓝天空,但不知什么时候就突然长出一片云彩,瞬间就下起雨来,像蓝天垂下的珠帘,像写给大地的诗行。这个时节,地里的庄家还没有完全成熟,属于小憩的农闲季节。但三面环山的罗汉峪村却与他村例外不同,无论阴晴,人们都忙碌在满山遍野的花椒采摘和入到那一片红色的栗子采摘里。
罗汉峪村村民在栗子树下、花椒园里采摘着果实,装成箱,发往外地。有的村民在板栗树的旁边的水泥公路上支起伞,叫卖着栗子、花椒。有不少附近乡镇、邻县城的人,专为品味采摘的快乐而来。他们或银发婆娑,或青春年少,他们呼朋引伴,或偕妻带子,个个兴奋异常,其乐融融。这个时节树上的栗子都炸了口,笑迎着八方来客、饱满的栗子红里透着黑,如珠似玉,在红叶间放着光彩。
因为栗子,让罗汉峪这个普通的村子一下子变得了不起;因为栗子和花椒,罗汉峪村一下子让朴实的村民鼓起了腰包;因为栗子和花椒,人们领略了现代农业的无穷魅力;因为栗子和花椒,村民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激情与热爱!
在习主席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引下,村民们在家的承包地或责任田和荒山在地几乎家家都种上栗子。因为栗子对贫瘠的土地没有太多的要求,是北方秋季最早成熟的硬果,素以“秋果第一枝”而闻名。栗子确实聪明,不与其它果木为伍,不与夏令水果争宠先,填补秋寒之隙的“果荒”,栗子不仅含有大量淀粉,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健脾养胃、强筋健骨、补充营养等作用。水煮栗子,栗子炖鸡、栗子炖鱼;糖炒栗子尤为惹人怜爱。一丛丛绿枝蓬勃,一夜春风,一颗颗绿宝石变成红玛瑙,红里透黑的果实就张扬着挂满了枝头,像一串串欲燃的鞭炮。栗子的果实面、甜、脆,极大刺激着人们饥饿的味蕾。栗子也成了邻居间彼此相互馈赠的礼物,成为沟通感情的媒介。熟透的栗子自己落地,来年就钻出许多嫩芽。可见栗子树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过去的栗子是东北人的专利,想吃几粒,那只有等到春节的时候,才能打打牙祭,故唐后主李煜感叹“板栗落尽秋归去”。现在,板栗的品种很多,有几十种,大多在秋季里产果,果实也大得多,确如珠玉相仿。那时我们只感谢板栗的口福之恩,没有想到有朝一日板栗会成为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罗汉峪村是济南市钢城区一个唯一三面环山的纯山村,自古就只有朝东一条路,也是一个改革前的贫困村。党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罗汉峪村党总支寻找能够让村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几经搜寻,把靠栽种栗子绿化荒山和发家致富路子,让农民脱贫。
宋代诗人强几圣曾作诗赞栗子“人说栗子美,谁知个中味”,南宋词人蒋捷因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栗子、绿了芭蕉”。历史上板栗确实曾被列为“贡果”,身价倍增,是不轻易入寻常百姓之家的。
关于栗子的趣事只想起一个,竟和乱臣贼子——唐安史之乱的史思明有关。史思明突厥人,少有文化,叛乱后在范阳称帝,建国大燕,封其子史朝义为怀王,周贽为相。一日,史思明在大殿与群臣吃栗子,来了诗性,写下“板栗,半赤半已黄。一半与怀王,一半与周贽”的诗,并请大臣提意见。有位耿直者以押韵为由建议后两句调换位置,史思明勃然大怒,曰其子贵为王胄,岂能居于周贽之下?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骚客,谁也没有想到历史发展到今天,勤劳的人民赋予了板栗新的内涵。栗子树如笔,描绘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的明天;串串栗子如盏盏灯笼,照亮新时期的农民向着幸福美好的明天阔步前行!
一声汽笛,把我从栗子的世界里带回现实。但见一辆汽车停下,一个村民从驾驶室跳下来,大伙兴高采烈地装车。一箱箱栗子装上车,驶出板栗树林,沿着方家庄钢城区外环公路一拐,不远处就是205国道。罗汉峪村的栗子就由这条公路大动脉输送到北京、上海、江苏、临沂、淄博等地,成为市民争先品尝的时令水果,也鼓起了罗汉峪村农民的腰包,成为小村脱贫攻坚战中最大的功臣。
我站在板栗树下,眼前是一片片栗子绽放的红色,那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绘制的美好生活的绚丽画卷。舒云作笔海为砚,大地做纸画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