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创业担保贷款,个人能贷多少钱、多长时间?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民生 > » 正文

脱贫思路活络了 致富风帆扬起来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山东法制传媒网讯:(杨延才 王春燕)“访惠聚”活动吹响了新疆脱贫攻坚的总攻号角。新疆巴州若羌县畜牧兽医局住若羌县铁干里克镇英苏牧业村工作组坚决贯彻落实上级要求,以村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充分结合村情、民情,“思想上引、产业上扶、困难上帮”,将村民紧紧拢在一起,扎扎实实走上一条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全体村民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的康庄大道。
 
  “工作组来了3年,我们的生活是一年一个台阶。村容村貌好了,家里啥都有了,腰包也鼓了,想吃啥、穿啥都行!” 现在,在若羌县铁干里克镇英苏牧业村,只要有人来村里,村民就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主动上前诉说。
 
  村民有想法,工作组有办法
 
  “用于烧烤和麻辣烫的食物,每天只能买一点,生意好的时候早早就卖光了,想多买一些,因为没有冰柜,又怕放坏了。”面对入户“访民情”的住村干部,英苏牧业村贫困户赛丽曼·艾比说。
 
  工作组随即集资850元为赛丽曼·艾比购买了一台冰柜。
 
  “一串烧烤可以卖到2元,麻辣烫一串1元……现在,没有了浪费,每天稳稳入账100多元。”赛丽曼·艾比非常满意。
 
  工作组又引导赛丽曼·艾比参加了技能培训,然后购买了烧烤、麻辣烫一体式手推车流动售货,所获受益越来越可观。
 
  无独有偶,今年8月,受惠于“访惠聚”的“精准扶贫”,住了20多年、已经破旧不堪土坯房的英苏牧业村贫困农民麦麦提·艾麦,搬进了新修建的、舒适宽敞的抗震安居房,他激动地热泪盈眶,嘴里不时蹦出:“卡德尔(干部)亚克西(好),卡德尔亚克西!”
 
  他说:“曾经,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麦麦提·艾麦一家4口,今年47岁,女儿、儿子均在上学,以前一家人住在60多平米的土胚房里,入不敷出。
 
  之前,工作组帮麦麦提·艾麦争取达到3万元贴息贷款,让他在家门口开了一间10平米的小卖部。他起早贪黑,精心照料,把小卖铺经营得“红红火火”很快还上了贷款。
 
  工作组又帮他解决了5000元扶贫发展资金,让他增加了两节柜台和一组货架,经营品种也由原来5种左右,扩大到现在的10几种,年纯收入可从4000元左右增加到8000元-10000元。
 
  赛丽曼·艾比和麦麦提·艾麦想到的,工作组都帮他办到了。英苏牧业村54户贫困户都他们一样,正稳稳当当走在脱贫致富路上。
 
  “只要村民有发家致富的想法,工作组就会想方设法帮助实现。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帮扶模式:先是就事论事,帮助解燃眉之急,然后仔细分析贫困原因,找准痛点、难点,继而从思想上引、资金、人力物力和产业上扶。”村党支部书记 托乎提·莫敏说。
 
  今年5月份以来,工作组借助各类扶贫资金,帮14户贫困户解决了各自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让他们走稳了脱贫致富路。
 
  村民要脱贫,工作组来指路
 
  “每只按500元计算,每户每年至少可增加收入20000元。” 9月2日,在贫困户吐尔地·艾麦提家,看着温顺的羊儿欢快地吃着草,工作组组长雷玉金不禁喜上眉梢。
 
  今年3月,工作组和村两委用自治区“惠民生”项目资金50万元购买了500只罗布生产母羊,在村民自愿承包的原则上,将500只罗布羊承包给了6户贫困户。同时约定,每户贫困户每年需要按承包总数量的30%上交成活羊上交村集体,共150只。这样一来,6户承包户每家每年最少增加40只羊,效益可观;村集体也可创收7.5万余元,直接用于美丽乡村基础建设和帮扶更多贫困群众。
 
  之前,工作组提出 “庭院经济、劳务输出” 的发展的思路,又通过入户访、地头访、集中访、分散访,与村民聊家常、聊生产、聊生活,了解到村民都是牧民出生,擅长养殖,决定将重点放在发展养殖业,促使贫困户脱贫。
 
  若羌红枣声名在外,红枣产业效益可观。工作组又为村里争取到了标准农田建设、田间道路改造项目,把致富路铺到百姓家门口,把好事实事做到百姓心坎上。
 
  土地盘活,牧民华丽转身为农民
 
  “有了土地今后我们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在自己的枣园里,村民尤努斯·阿布拉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
 
  没有耕地曾是英苏牧业村大部分贫困户发展致富的瓶颈。今年初,工作组将44户无地牧民列为精准扶贫对象。
 
  工作组组长雷玉金说:“我们坚守住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底线,坚守住保护农民利益的底线,推动精准脱贫,让农民实实在在获益。”
 
  经过多方推动,借助牧民2015年草补资金和县扶贫资金购买了181亩枣园,与44户牧民签订耕地买卖合同,牧民变成枣农。
 
  村民身份变了,种植技术和经验依旧缺乏。工作组请来县林业技术员,进行全程帮扶。今年以来,技术员开展红枣管理技术现场培训6场次,受益群众达245人次,还适时为村民讲解红枣修剪、抹芽、摘心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管理和具体操作技能。
 
  有了地收入就有了保障。这44户牧民实现了华丽转身,预计每户年纯收入可达10000元。
 
  农民承包地确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股份权能改革……围绕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工作组在各级党政支持下,实招频出。
 
  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越来越足。
 
  村民从“要我富”变为“我要富”
 
  今年4 月,若羌县英苏牧业村一个贫困人员在住村干部帮扶下,到村部担任清洁员拿固定工资,不到一个月,竟然不想干了。
 
  “不当清洁员政府也会给钱、给粮食。现在活得很累,动不动还有人对我指手画脚,我觉得丢不起这个人!”问他为什么不肯自食其力时,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躺在那里等救济,然后坐吃山空不丢人?”工作组和村“两委”将村民召集起来开会,组长雷玉金坦率地说,再好的政策也富不了好吃懒做、“等靠要”的人。
 
  “部分贫困人口和贫困家庭自我发展意愿不强,缺乏自主精神,总想依赖党和政府扶持。这是‘精神贫困’的表现。”工作组组长雷玉金说,“转变观念、提振信心是当务之急。”
 
  工作组专门梳理出 “精神贫困”的现实表现,对症下药,推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教育、引导村民自立自强、不甘贫困,争做有责任、有追求的新型农民。
 
  工作组组长雷玉金说,“我们采取请人讲、自己上台讲、播放远程视频、开通网络上网,为村民打开了观察外面世界的窗口。”
 
  有的村民先富起来了,工作组用榜样鼓起脱贫的信心。
 
  “用村里的‘大喇叭’、板报等载体,宣传表彰脱贫致富的村里人,直观形象,贫困群众有的比。”雷玉金说,工作组注意挖掘脱贫致富典型,宣传他们的奋斗历程、介绍他们的致富办法,点燃贫困村民的致富勇气;召集贫困户不定期学习讨论,帮助他们摒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陈旧思想,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
 
  “当贫困户不光荣。”村党支部书记托乎提·莫敏说,“村民们已经意识到‘等靠要’只能一阵子,勤劳致富才是一辈子,工作组说的‘精神脱贫’让群众开了窍。”
 
  精神脱贫叩击灵魂。现在,曾经“等靠要”的一些村民摇身一变,积极参加脱贫致富活动,成了物质、精神双脱贫的带头人。
 
  工作组顺势而为,把科技致富作为扶贫的重要举措,引导贫困户家庭积极参加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37人;红枣产业扶持34户114人。并协调解决各类帮扶资金180余万元,直接受益群众264人。
 
  英苏牧业村已经有 30户103人完全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工作组组长雷玉金自信满满,他说:“现在,我们村的贫困户都已经树立了充分的信心,年底前可以全部实现脱贫。”(巴州访惠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