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游客游览陕西省咸阳市乾陵景区时,发现武则天无字碑上方建起一座亭子。这一变化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亭子可以更好地保护无字碑,但也有人质疑加盖亭子的必要性。对此,陕西省咸阳市乾陵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亭子并非随意加盖,而是出于对无字碑的全面保护考虑而专门修建的。
武则天无字碑是国家级文物,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陵司马道东侧,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整块石灰岩雕成,碑首雕刻八条螭龙,碑身饰有云纹、升龙图案,碑座刻狮马图,形制宏大且工艺精湛。因其“无字”的独特性,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探寻历史的奥秘。
对于无字碑上方加盖亭子一事,公众观点不一。部分网友认为,亭子建得太低,容易引起热胀冷缩或受潮,可能会对无字碑造成损害。还有网友分享了几年前拍摄的无字碑图片,称该亭子加速了无字碑的损坏,出现了许多裂痕。然而,也有支持者表示,无字碑内外都有裂痕,以前文物局扫描过,只是太高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专家和相关单位肯定权衡过是否应该建亭子,他们认为没问题。
在文物保护领域,类似的争议并不少见。此前,沧州铁狮子的保护也曾引发广泛关注。为保护铁狮子,避免其遭遇雨淋造成锈蚀风险,上方修建了八角亭,然而却因地势低洼,湿气排不出去,反倒加剧了锈蚀,19年后不得不将亭子拆掉。后来经过数次维修,也被专家认为是“保护式破坏”,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此次武则天无字碑加盖亭子,不禁让人联想到沧州铁狮子的遭遇,公众担心无字碑是否会重蹈覆辙。
事实上,保护野外铁质文物和石制文物有着本质的不同,岩石的类型不同,风化的速度也会大不相同。拿无字碑和沧州铁狮子相比,本身可能不太科学。但是,岩石遭遇风吹日晒雨淋,会加速风化,这是客观事实。同时也要考虑到,加亭子会改变局部小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其他方面的影响。
文物保护是一项复杂而专业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于武则天无字碑这样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任何保护措施都应该慎之又慎。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延长文物的寿命;另一方面,也要尊重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尽可能减少对文物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干预。
此次无字碑加盖亭子引发公众关注,也反映出公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充分听取公众意见,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深入论证,进一步完善保护方案,确保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作者:四川德阳绵竹市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