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致七一:赓续红色血脉 践行服务初心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刘琴: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和对策建议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降低了职业伤害,切实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但同时,技术替代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基本情况
 
    (一)人工智能技术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关职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如我市某公司引入智能化装卸设备,原本需要100余装卸工人在高温、粉尘环境中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20余人操作设备、维护机器,减轻了装卸工人的劳动量,降低了职业伤害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概率,但是,需要操作人员具有专业设备操作技术,为了不让原来的装卸工人失业,部分工人学习自动化操作技术,部分工人转岗,都需要学习与新岗位匹配的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些对原有的工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技术导致“隐形加班”蔓延,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据向我市某银行网点经理了解,银行各种智能系统和智能设备的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原本需要十多个工作人员到店,现精简到三五个人即可,让大部分工作人员不用“朝九晚五”,但是,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如以往下午5点做完交接工作就下班自由,现在可能晚上九十点收到处理系统障碍的消息,不得不及时到银行加班处理,节假日也常常解决客户问题,增加了员工非正常上班时间,生活和工作无法分离。
 
    (三)人工智能设备出现程序错误导致工作失误,人机责任认定不明确,劳动者权益无法保障。例如,我市一定制家具厂引进智能裁料机,一条设备线只需一位操作人员输入程序代码,智能机器自动将各种尺寸的板材按要求切割好。某操作员在一次操作中,输入的代码正确,但机器出现故障,导致一批板材尺寸错误,无法使用,厂家损失一万余元。由于无法认定和划分人机责任,员工和老板协商不妥,最后员工离职。
 
    (四)人工智能技术改变劳动力市场格局,逐渐显现出失业风险。在小城市,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对企业就业结构造成大规模冲击,但在服务业领域形成替代效应。如我市某火锅店通过引入两台智能传菜机器人,原本承担传菜工作的5名服务员岗位被直接替代,对社会稳定就业和民生保障构成一定挑战。
 
    二、意见建议
 
    (一)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1.政府制定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2. 设立专项培训基金,支持劳动者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尤其是针对新兴职业和高技能岗位的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需求。同时,对积极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
 
    3.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中开设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订单式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完善劳动权益保障与工作时间管理制度
 
    1. 明确“隐形加班”认定标准: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下工作时间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远程待命、非工作时间处理系统故障等情形属于加班范畴;建立“工作任务申报-审批-记录”全流程监管机制,要求企业如实记录员工加班时长,并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安排调休。
 
    2. 强化劳动监察与工会监督:劳动监察部门定期开展“隐形加班”专项检查,重点排查金融、智能制造等行业企业;推动企业工会与管理层开展集体协商,签订包含合理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障等内容的专项集体合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3. 倡导“健康工作”文化:鼓励企业优化智能设备运维管理流程,建立24小时轮班值守制度或引入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减少员工非必要待命时间,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
 
    (三)健全人机责任认定与纠纷解决机制
 
    1. 制定人机责任认定标准:由司法、人社等部门牵头,联合法律专家、技术专家制定《人工智能设备应用场景下人机责任划分指引》,明确因程序错误、设备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等不同情形导致损失的责任认定规则,细化企业、设备供应商、劳动者的责任边界。
 
    2. 建立多元纠纷调解机制: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中增设“人工智能纠纷调解小组”,吸纳技术工程师、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员参与;探索引入区块链技术,对智能设备操作日志、程序代码等关键证据进行存证,提高纠纷处理效率与公正性;推动企业与设备供应商签订服务协议,明确设备故障时的维修责任与赔偿条款,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
 
    3.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企业购买设备质量保险、职业责任保险,将因人工智能设备故障导致的损失纳入保险赔付范围;设立“人工智能应用风险基金”,对责任认定困难、劳动者权益受损严重的案例提供临时救助,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
 
    (四)建立服务业就业转型专项支持机制,对受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劳动者,免费提供如家政服务、健康照护、养老护理等技能培训,并联合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社区服务中心等,搭建定向就业对接平台,帮助其快速实现跨岗位就业。(作者:四川德阳绵竹市 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