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社干部能力危机背后的作风考题
杨智渊:“专业服务”要警惕"温柔陷阱"
近年来,人社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在民生事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的背景下,部分干部仍固守传统的管理思维。比如在处置群体性劳资纠纷时,仍习惯性地将问题简化为"维稳任务"。这种能力短板与作风问题交织形成的"软抵抗",使得政策善意难以穿透"最后一公里"。
这折射出一个“复杂现实”: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和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早就使得人社工作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的新特点,人社工作表面上是专业素养问题,实际上更加是群众工作问题。既需要用为民服务领域的“专业之尺”丈量出民生发展的“幸福路”,更要不断提高各级人社干部解决干群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比如,各地基层劳动监察工作队伍在处理欠薪案件时,工作人员往往能熟练运用法律条文,把法律法规的“硬要求”,却难以促成调解,有些讨薪的农民工群体最终还是走上信访道路。这暴露出当前人社干部队伍中潜藏的能力危机:专业素养与群众工作能力的失衡。当"依法行政"落脚为照本宣科,当"程序正确"成为惯性办事的护身符,形式主义的"温柔陷阱"正在消解人社部门的公信力。
这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必须与能力建设同频共振。比如, 广东省的"工伤认定流动服务站",率先打破了衙门作风。他们组建由人社、卫健、工会三方组成的流动服务站。工作人员每周两天进驻重点工业园区,现场采集工伤证据、协调医疗资源,将认定周期从60天压缩至15个工作日。这种"把办公室搬到车间门口"的实践,既需要打破部门壁垒的担当,又考验工作人员对《工伤保险条例》的精准把握和应急协调能力。目前该市工伤争议案件明显下降,企业参保率显著提高。天津"就业红娘"制度,重构了服务能力坐标系。天津河西区人社部门为45岁下岗女工设计"过渡性就业+技能重塑"方案,通过3个月社区养老护理岗位过渡,同步考取健康管理师资格,最终培育出57名专职"就业红娘",成功将传统职业介绍升级为"全生命周期"就业服务。这要求干部既当政策解读者又做职业导师,倒逼工作人员从"程序办事员"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成都"劳动纠纷预防诊所",完善了劳务纠纷前置服务。通过设立全国首个纠纷预防门诊,由仲裁员、律师、心理咨询师组成"诊疗团队",为企业提供用工风险评估。这种服务模式突破传统劳动仲裁"坐等办案"的局限,要求仲裁员兼具法律研判、管理咨询、社会风险预判等跨界能力,推动作风建设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治理演进。
这些将业务专业性与群众工作法相结合的创新,展现了新时期人社干部应有的能力维度。作风建设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服务本领的淬炼过程。
人社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解决人的问题,非常需要既有法治思维又懂群众语言的复合型干部。当"微笑服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按时办结"无法消除群众焦虑,所谓的作风改进就沦为“见招拆招”的表面文章。打破能力瓶颈的关键,在于建立干部深入基层、走向群众的长效机制,让"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车间就有了办法"成为工作新常态,让群众感知到民生温度不是“精确”“标准”“专业”,而是“切实”“可感”“有效”。
作者: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 杨智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