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乡村振兴正当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强调“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会组织应如何在其中找准坐标、主动作为?这不仅是时代命题,更是工会践行“以职工为中心”工作理念的必答题。
近年来,各级工会以农民工需求为导向,在权益保障、就业提质、治理赋能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小三级”工会建设,让“工”字旗帜在广袤乡村高高飘扬。绵竹市总工会通过“抓组织建设强体系、抓权益维护强职能、抓普惠服务强活力”,做出了有益探索,提升了“小三级”工会工作质效。但是,对标文件要求,当前“小三级”工会建设仍存在短板:部分乡镇工会“空壳化”、村(社区)工会“挂牌化”、企业工会“虚化”;农民工入会率偏低;工会服务与乡村产业需求存在“错配”等等。
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政策语言转化为行动路线。笔者认为,工会组织应聚焦三大战场,在政策落地中彰显“工会作为”。一是织密维权网络,做农民工“离不开的靠山”。要建立机制快速响应,针对不同业态准确施策,联合有关部门突出源头治理,打造工会“枫桥式”维权体系,持续加强“一站式”“一条龙”维权帮扶服务;二是打通技能梗阻,当乡村振兴“最铁合伙人”。要建立“三张清单”,根据“农民想学什么”,梳理“产业需要什么”,对接“院校能教什么”,实现“菜单式”培训,助力提升农民工素质;三是激活治理末梢,做乡村善治“最暖黏合剂”。依托工会驿站、农民工文化驿站等工会阵地构建“双向服务”机制,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央一号文件擘画的乡村振兴蓝图中,“小三级”工会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米”,也是民心凝聚的“最初一公里”。当乡镇工会成为农民工的“维权前哨”,当村(社区)工会化身技能提升的“田间课堂”,当企业工会织就劳动者的“保障网络”,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组织底座。工会组织要以“小三级”工会建设为支点,在广袤乡土间书写“劳动创造幸福”的时代答卷!
作者: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曹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