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基层工作的生动写照,形象地描述了基层工作的重要、复杂和繁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全力以赴地抓作风建设,不断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向纵深推进。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一举措犹如为基层干部松绑为实干赋能,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然而,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之功,需久久为功,用“绣花”功夫除基层之缚,焕奋进之光。
“绣花”功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领域多个场合提到的关键词和高频词,他多次以“绣花”为喻,强调各项工作都要精准施策,抓准、做细。当前,基层工作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窘境,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考核等形式主义现象,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些负担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也阻碍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以“绣花”功夫为基层减负,意味着从细微处着眼,从实处着力,不搞“一刀切”,要深入基层调研,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减负措施,切实解决基层干部面临的实际问题,最终实现轻“车”壮“马”,让基层治理更有效,服务群众更有力。
下足“绣花”功夫,如同精心构思绣品图案一般,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那勾勒轮廓的主线,明确工作方向,让每一针的落点都围绕群众福祉。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不顾客观实际和发展规律,盲目攀比,把“一时的政绩”变成基层“长期的包袱”。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抓任何工作,给群众办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正确的政绩观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基层治理的成效不在于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而在于能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树牢正确政绩观,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任务和负担,为基层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下足“绣花”功夫,恰似细致落针绣制过程那样,需精准聚焦靶向发力,求真务实的态度如同那穿针引线的巧手,把控工作节奏,确保每一线的走势都关乎实际成效。基层减负,需要在 “减” 字上下功夫。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上级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要加强对会议和文件的统筹管理,避免重复开会、重复发文,让基层干部从“会海”和“文山” 中解脱出来。要减少过度留痕和频繁考核。考核应该注重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而不是单纯看材料、看报表,要避免基层干部为了迎检而过度留痕,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为群众办实事上。基层减负,更要在“加”字上做文章。减负不是减责,而是要在减轻基层负担的同时,增加对基层的支持和保障。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培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要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力度,改善基层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让基层干部能够安心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基层治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下足“绣花”功夫,仿佛耐心完善绣品细节之时,应秉持耐心,笃行恒心,持之以恒的精神好似那修饰边角的细心,着眼长远目标,使每一处的雕琢都助力发展大局。值得注意的是,基层负担问题由来已久且错综复杂,非一朝一夕所能彻底解决。长期形成的过度留痕、文山会海等现象,如同顽固的 “病根”,需要持续用力才能彻底清除。上级部门在部署工作时,如果不能持续监督和规范任务下达流程,就难以杜绝层层加码的情况,只有长期坚持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才能防止这种情况反复出现,真正为基层卸下重担。想要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不断优化沟通流程,打破信息壁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摸索、调整和实践,建立起科学全面、符合基层实际情况的考核体系,才能让基层从应付考核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将精力真正放在为群众服务和地方发展上。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以绣花功夫为基层减负,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之以恒地推进这项工作,以精细精准、耐心恒心和匠心独具,绣出基层干部的轻松与活力,绣出基层治理的高效与精彩,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四川中江县集凤镇 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