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特推: 用“心”办案 用“情”为民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 正文

黄炜:引育并重聚人才 汇聚人才促赶超

浏览: 来源:山东法制传媒网
  引进与培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河北保定市坚持引育并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搭建人才集聚平台,做好人才保障服务,汇聚更多优秀人才共助城市发展。(12月7日《人民日报》)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取得更大成效,跟人才作用发挥的大小是息息相关的。人才作用发挥得好,则成效显著。反之,则成效会差。要发挥好人才作用,关键是要用好人才。用好人才,需在“引”与“育”上下足“绣花功夫”。“引”“育”并重,人才更给力。人才“引”“育”工作做得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引进人才要建筑好“引凤巢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就能做好的,需要打好系列“组合拳”,方方面面都要用功用力。人才培育是个“慢工活”,见效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因此,各地使用人才的经验之谈就是引进亟需的人才,即引即用,方便实用,是最便捷的途径。实践证明,引进人才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好举措。引进人才,需配套一系列优惠政策。筑好巢穴,方能引好凤。比如,各地引进人才的“十条优惠措施”等,就是人才引进的最好的“橄榄枝”。有了求贤若渴的优惠政策,才能让人才一呼百应,成就人才引进地、引进单位的“繁荣景象”,也能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实现人才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培育人才要有造血“治本之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引进人才,固然简便,易行且实用,可以引进亟需的人才,即引即用。但是,引进人才,不可能一劳永逸,大多数人才都是要回到原地或原单位的。人才一走,人才使用地、使用单位还是会出现人才短缺的相同问题。而且,人才引进需要花费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会因为引进人才所需资金短缺而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引进人才是“输血”,培育人才是“造血”。“输血”不如“造血”可持续。“输血”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举,“造血”才是人才使用的治本之道。只有充分发挥好人才培育这个“造血”功能,营造识才、容才、用才的良好氛围,人才的作用才能持久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实现“输血”与“造血”“双轮驱动”。
 
  人才引进和培育要“相得益彰”。国以才兴,业以才旺。引进与培育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顾此失彼。因此,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人才引进,还需发挥好人才引进的“附加值”,发挥好引进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引进地、引进单位要安排本地、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跟着引进的人才跟班学习,由引进的人才进行“一帮一”或“一帮几”的人才培育。这样,即使引进的人才今后走了,跟班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学有所成,进而学以致用。这才是最好的人才培育方式。名师出高徒。在引进人才手把手的传经送宝之下,跟班学习的工作人员肯定会快速成长起来,进而成为本地、本单位的栋梁之才,也可以解决好后继乏人的问题,为本土人才汇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使其人才引进与培育“相得益彰”。(作者:贵州省桐梓县 黄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