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古时北京有位裁缝,无论何人,经他缝制的衣服没有不合身的。一位当朝御史慕名找他做官服,这位裁缝不着急量尺寸,而是询问御史官龄。裁缝说:初任高官意高气盛,身躯往往微仰,衣服应后短前长;任职稍久,在官场经过磨练,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如果任职久了,则内心装着的是谦逊,身体往往微俯,衣服就应前短后长。这话颇具意味,用百姓的话讲,就是做官要夹紧尾巴。(8月17日 《人民日报》)
近年以来,我党涌现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党员干部,在他们的身上,无不闪现着共产党人的光芒。他们始终坚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用权,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对自己秉持公心、淡泊名利,对家人严格要求、近乎苛刻。
与之相反的是,他们爱民至深、为民至诚,始终把群众装在心上,事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百姓,献给了党的事业。
他们之所以得到了党和百姓的一致拥护和爱戴,在于他对老百姓不但热爱,而且心怀敬畏之心。这种热爱和敬畏不仅来自于深刻的理性认知,而且来自于真诚的情感投入。
毛泽东主席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话时就说到各级政府及其官员应对人民群众有敬畏之心。胡锦涛同志曾反复强调我们的各级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用一副对联,在谆谆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敬畏百姓。
对于老百姓不仅要有大爱,而且要有敬畏之心,就需要有真诚的情感投入。只有对老百姓怀有敬畏之心,且投入真诚的感情,责任意识才会增强,就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干部,因为老百姓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也会把清廉当做良好的习惯。
党员干部就要有敬畏之心,要敬畏历史,让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要敬畏老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作者:四川省古蔺 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