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随着东营区幸福北路最后一处房屋在暴雨中被拆除,一场持续近四年的拆迁安置纠纷画上圆满句号。这起涉及合法与违建房屋交织、补偿争议巨大的案件,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的倾力调解下,“千日拉锯战”最终实现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为城市更新按下“加速键”。
旧改遇阻
合法违建交织,补偿分歧僵持三年
2020年,东营区启动旧城改造,马某位于幸福北路两侧的40余间商铺被纳入征收范围。然而,这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房屋情况复杂:西侧房屋虽取得规划许可,但后续加盖的第二层属违建;东侧房屋则完全无用地及规划手续,长期用于出租。因马某对补偿不满,双方僵持三年,严重阻滞城市更新进程。
2022年,黄河路街道办对东侧无证房屋实施强制拆除,马某提起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确认强拆违法。与此同时,东营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西侧房屋作出限期拆除决定,但因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合法与违建范围认定模糊,马某再次起诉要求撤销上述限期拆除决定,纠纷陷入“连环讼”困局。
法院破局
联动调解促共赢,司法确认定纷争
“表面是两起行政诉讼,内核是补偿标准之争。”东营区法院承办法官捕捉到症结:若机械审理限期拆除决定,不仅难以满足当事人实质诉求,更会让城市更新陷入“程序空转”。马某的核心诉求是补偿款,而街道办作为纠纷关键方却非案件当事人。
为此,法院主动搭建平台,联合司法行政机关、综合执法局、街道办召开十余次联席会议,将诉讼双方从 “对抗式庭审”引入“协商式调解”,厘清法律政策,研判调解方案。
经多次释法说理,法院引导双方将争议焦点从“拆不拆”转向“如何补”。“既要守住法律底线,也要算清发展大账。”东营区法院分管领导张德红专委带队走访发现,马某顾虑源于二十余年经营投入,而街道办则受制于“违建零补偿”政策刚性。法院对照不同年代法规逐项梳理,创新提出“协议补偿+司法确认”方案:对合法部分房屋按市场价补偿,违建按建筑材料成本折价补偿。
2024年3月,马某与街道办达成《搬迁补偿行政协议》一纸盖有法院印章的司法确认书为争议画下休止符,马某主动撤诉。这一突破既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又避免了后续行政赔偿、补偿等多起衍生诉讼。
案结事了
暴雨中拆“心墙”,锦旗映照鱼水情
案件虽结,法院并未止步,针对商铺内20余家承租户搬迁难题,法官协同街道办逐户释法,协助制定过渡方案,最终实现平稳清退。
2024年7月26日拆除当日,多年未见的大暴雨将幸福北路变成湍急的河道。东营区法院工作人员冒雨现场督导,确保拆除安全有序。7日后,街道办依约支付补偿款。“法院不只判是非,更帮我们解难题!”马某专程送来锦旗,街道办则致信称赞:“法院把纠纷解决在根源,为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
城市更新不仅是拆旧建新,更是利益格局的重构。这场历时四年的拉锯战,终以“双赢多赢共赢”落幕,为东辛片区更新腾出关键空间,也为类似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提供了样本,成为东营市法治化推进城市更新的典范案例。东营区法院院长丁文强坦言:“行政审判不能止于裁判决胜负,更要通过府院协同找到最大公约数,让群众权益与公共利益实现共赢。法官不能只做裁判者,更要当好社会治理工程师。”
如今,东辛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已全面提速,未来将建设集商业、文化、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焕活老城新生。东营区法院用“穿西装打领带”的专业精神厘清法理,以“卷起裤腿下工地”的务实姿态疏通情理,这份“既要...又要...”的司法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城市更新难题的密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