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邻里关系似乎越来越冷漠,矛盾频发。最近,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的一个调解故事,却让人感受到一丝温暖与人情味。
故事开始于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62岁的沈清与昔日好友周远因土地纠纷,竟演变成了肢体冲突。在相邻的田埂上,这对青梅竹马的老邻居,因二尺土地的归属问题,发生了激烈争吵。在争执中,周远挥动镰刀,沈清受了轻伤。面对这一幕,参与调解的民警只能无奈摇头,谁也不想让这段长久的友情就这样结束。
这起纠纷很快被送到了后村法院。法庭长路伟面临两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既要考虑法律的公正,又希望他们能重建友谊。他思考许久后决心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路伟从老张那里得知了两位老人过去的情谊:那年洪水横行,周远冒着危险将沈清的粮缸救出,让人唏嘘不已。这段深厚的情感,让他坚定了调解的信心。
于是,路伟和团队决定在村里的“和茶馆”进行调解。那是一个温馨的场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茶桌上,茶香扑鼻而来。在两位老友走进茶馆时,气氛依然紧张。路伟选择以茶为媒,缓解两人的情绪,他端上新泡的日照绿茶,用温柔的声音请求沈清和周远先冷静下来。经过短暂的僵持,两人慢慢地喝起茶来,气氛开始融化。
“你们还记得这张合影吗?”路伟拿出了一张泛黄的照片,里面是年轻时一起创业的他们。随着记忆的回放,昔日的情谊涌动而出,激烈的争吵慢慢被淡淡的惆怅取代。沈清感慨:“老周,真没想到为了这些土地,你竟让我伤心。”周远则愤怒道:“这二尺地是我的,你总想占我的便宜!”
调解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路伟提出关键的法律条款,举例说明,周远虽然拥有这片土地,但沈清的出手也绝不可原谅。在现有的土地台账上,周远是法定的拥有者,但在解决方案上,二人从激烈的争论走向了冷静的探讨。
随着交谈的深入,二人都开始意识到这种持续争吵的毫无意义,也许,情谊比物质更值得珍惜。路伟巧妙地提醒他们,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们彼此尊重,毕竟是邻里多年深厚的情分。他引用的古老故事“六尺巷”,让两位老友深受触动。
最终,在一番真诚的对话后,沈清主动表示:“我愿意把这二尺地让给你,医疗费我只要一半,这事就算了。”周远则心怀感激,承诺在收麦时帮助沈清。这一刻,两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茶桌上紧紧握在一起,坚硬的心也在悄然软化。
茶香弥漫,空气中流淌着温情与理解。这场“茶桌调解”的圆满落幕,成为了后村法庭在新时代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案例。自成立以来的“和茶馆”,已化解纠纷122起,为村里的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路伟总结道:“法律是器,人情是水。不论多么复杂的纠纷,高温的法律与温暖的人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作为法官,我们努力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要维护法律的公正,还要珍视那一份久违的邻里情。”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和解的力量,看到了纷争背后那份散发温暖的友情,也让我们明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茶香中的和解,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拉近。(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