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传媒网:当啷一声,沾着泥土的镰刀跌落在地。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某村田间地头上,62岁的沈清捂着渗血的胳膊,难以置信地望着昔日老友周远涨红的脸。这对相伴半生的老邻居,在春耕时节的土地纠纷中彻底撕破了脸。
今年2月末,沈清和周远因二尺地的归属问题爆发激烈争执。周远挥动镰刀,导致沈清右臂受伤。派出所介入后,面对周远拒不道歉的态度和沈清3万余元的赔偿诉求,常规调解显然难以奏效。行政处罚决定执行完毕后,这件人身损害赔偿的案子诉到了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后村人民法庭。
后村法庭庭长路伟接到案件后,决定找村里的网格员老张了解情况。傍晚时分,路伟带着法官助理来到村委会,老张从档案柜底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1998年村民合影里,三十出头的沈、周二人搭着肩,背后“兄弟油坊”的招牌依稀可见。那年发大水,周远蹚着齐腰深的洪水给沈清家搬粮缸,自己家的缝纫机却泡在水里三天。这张照片让路伟更坚定了调解的决心。
这天,路伟与司法所调解员老李、网格员老张早早来到了村里的“和茶馆”。到了约定时间,周远、沈清一前一后踏进“和茶馆”大门,两人剑拔弩张,争执不下。“来来来,老哥俩先消消气,尝尝今春新茶。”路伟亲自斟茶,透明茶杯里的日照绿茶正舒展着嫩芽,二人紧绷的眉头也渐渐松弛下来。
路伟递上泛黄的合影,讲述往事,两位老友逐渐敞开心扉。忽然,沈清语气一转,带着一丝哀伤说道:“老周啊,我没想到你为了这点地这么待我,唉!真让人寒心啊!”“这二尺地就是我的,你老是当成自己的地盘,要不是今年你又想多占我家的地,我也不想跟你撕破脸,真是得寸进尺!”周远回应道。
此时,茶过三巡,交谈进入正题。路伟摆出民法典侵权责任条款,司法所调解员老李核算医药费明细,网格员老张展开土地台账明确田界。路伟适时轻叩茶案,将土地台账转向二人:“沈叔您看,按这土地台账,这几尺争议地确实属于周叔,当年开荒时您多耕了二尺,可周叔顾念旧情,这么多年来未曾计较……但是周叔,话说回来,不管怎样您动手都是不对的,真要判下来,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杂七杂八加起来至少得2万多元……”
听到这里,周远攥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而沈清瞥见老友满头的白发,也默默把赔偿清单往怀里收了收。路伟趁热打铁:“古人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当年桐城张吴两家为宅基争执,各退三尺成就了传颂百年的六尺巷。咱们庄户人最讲究情义,难道真要为了二尺地,毁掉半辈子的情分?”
日渐正午,茶壶已续了七次水,茶汤由浓转淡。周远和沈清低着头沉默不语,指尖上的烟点了一根又一根。良久,沈清突然别过脸抹了把眼睛,把赔偿清单揉成团:“唉!医疗费我要一半,多耕的地给你,这事就这么算了。”“老沈,那今年收麦子我给你当短工,我这身子骨比你还硬点。”两只布满老茧的手越过茶案握在一起,惊起案头袅袅茶烟。
这场“茶桌调解”的圆满结局,正是后村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和茶馆”自去年成立以来,已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22起,辖区万人诉讼率下降25%。谈起解纷的秘诀,路伟说:“法律是器,人情是水,一杯好茶既要有好器也要有好水,更要求沏茶的人懂‘茶性’,作为法官,只有不断修炼水火相济的功夫,才能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和茶馆的成功不仅在于化解了具体的纠纷,更在于它通过温暖的情感纽带,重新连接了人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温情调解,让法律不仅是冷冰冰的条款,更是温暖的情感纽带。(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